这几年,全国各地到处兴建博物馆,很多小城镇也在凑热闹。多建几座博物馆,满足更多人的文化需求是好事,但是,各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对当地文化生活究竟有多大影响?据我了解,一些地方博物馆建成之后处境尴尬,甚至为缺少展品而犯愁。 某地一个"历史博物馆"里,尽是满墙粗糙低劣的"宏大"壁画,摆放的展品很少,跟高大的展览厅很不搭调。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展品没几件货真价实的文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要么是替代品,要么是粗制滥造的"模型"——连道具都称不上,不比儿童玩具档次高。某些博物馆里文字介绍资料严重欠缺,壁画内容介绍寥寥数语。如此博物馆,如何让参观者感受历史的厚重感?难怪我在好几个博物馆参观时,都没看到其他游客。 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华而不实的博物馆徒有其表、外强中干,让人不免怀疑博物馆建设热又是一种政绩冲动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博物馆已经沦为时髦的文化形象工程。 建好博物馆就算万事大吉了吗?博物馆既然已经建起来了,改作它用也不合适,那就应该尽力搜集相关资源,丰富博物馆的藏品,决不能把博物馆当作政绩的花架子,更不能把博物馆变成"蚊子馆"。普通群众对文物的认识还很模糊,需要普及文物以及各种文化遗产知识,博物馆完全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课堂。 如何化解基层博物馆尚未搜集到足够文物的尴尬?我有一个建议,由于以往各地很多文物都被上级城市博物馆收藏了,现在是否应该把一部分文物归还基层博物馆呢?某些大博物馆的展品无处摆放,甚至束之高阁,很令人遗憾,何不分给各地新建的博物馆一些呢?也许,有人会担心一些基层博物馆安全设施不够完备,不利于文物保护,但只要建立相关制度并严格监管,我想问题也不难解决。何况,故宫还会被盗呢,责任不落实,文物放在哪里都不能让人放心。 或者,大中城市博物馆不妨考虑定期送文物藏品到基层博物馆展出,跟基层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互惠关系,让空荡荡的博物馆也热闹几回,使小城镇的群众也能经常到博物馆长长见识。这样,也可以替大城市的博物馆分流一些参观者。 此外,博物馆的人才培养问题也亟需解决,现在一些基层小型博物馆里无论管理者还是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只能巡查看管,与博物馆的文化要求极不搭调,无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品质,也提不起参观者的兴趣。所以,应该重视博物馆人才培养,请文化素质较高又真正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到博物馆一线为公众服务。 一个摆满展品、向参观者提供有文化含量的服务的博物馆自然能找到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