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丞民, 天生众人性相合, 有物有则。 万物本来有法则。 民之秉彝, 人心自然赋常情, 好是懿德。 全都喜爱好品德。 天监有周, 老天审察我周朝, 昭假于下。① 周王祈祷意诚恪。 保兹天子, 为保天子能中兴, 生仲山甫。 生下山甫辅君侧。 仲山甫之德, 山甫天生好品德, 柔嘉维则。 和气善良有原则。 令仪令色, 仪表堂堂脸带笑, 小心翼翼。 办事谨慎有原则。 古训是式, 遵循古训无差错, 威仪是力。 尽力做到礼节合。 天子是若, 处处承顺天子意, 明命使赋。 颁布命令贯政策。 王命仲山甫, 周王命令仲山甫, 式是百辟。 要作诸侯好榜样。 缵戎祖考,② 祖先事业你继承, 王躬是保。 辅佐天子立纪纲。 出纳王命, 受命司令你掌管, 王之喉舌。 作王喉舌代宣讲。 赋政于外, 颁布政令达各地, 四方爰发。 贯彻执行到四方。 肃肃王命, 王命严肃不可抗, 仲山甫将之。 山甫执行很顺当。 邦国若否, 全国政事好和坏, 仲山甫明之。 山甫心里最明亮。 既明且哲, 知识渊博又明理, 以保其身。 保全节操永流芳。 夙夜匪懈, 日夜工作不松懈, 以事一人。 全心全意事周王。 人亦有言: 有句老话经常讲: "柔则茹之, "东西要拣软的吃, 刚则吐之。" 硬的吐出放一旁。" 维仲山甫, 只有这位仲山甫, 柔亦不茹, 软的东西他不吃, 刚亦不吐; 硬的不吐真坚强; 不侮矜寡,③ 见到鳏寡不欺侮, 不畏强御。 遇到强暴不退让。 人亦有言: 有句老话人常道: "德輶如毛, "品德即使轻如毛, 民鲜克举之。" 很少有人举得高。 我仪图之,④ 细细揣摩暗思考, 维仲山甫举之, 只有山甫能做到, 爱莫助之。⑤ 无力帮他表倾倒。 衮职有阙,⑥ 周王破了衮龙袍, 维仲山甫补之。 只有山甫能补好。 仲山甫出祖, 山甫远出祭路神, 四牡业业。 四马雄壮如飞奔。 征夫捷捷, 左右随从很勤快, 每怀靡及。⑦ 惦念任务还在身。 四牡彭彭, 四马蹄声得得响, 八鸾锵锵。 八铃锵锵车轮滚。 王命仲山甫, 周王命令仲山甫, 城彼东方。 筑城东方立功勋。 四牡骙骙, 四匹骏马奔跑忙, 八鸾喈喈。 八只铜铃响叮��。 仲山甫徂齐, 山甫到齐去平乱, 式遄其归。 盼他早日回故乡。 吉甫作诵, 吉甫作歌赠老友, 穆如清风。⑧ 和如清风吹人爽。 仲山甫永怀,⑨ 山甫临行顾虑多, 以慰其心。 诵诗安慰望心广。 (程俊英译) 【注】①昭假: 谓祈祷精诚上致乎神。②缵: 继承。戎: 汝,你。祖 考: 先祖、先父。传说仲山甫乃姬周之后裔,亦说其为太公之后,其先人世代为周之重臣。③矜寡: 鳏寡,泛指孤苦的人。按"矜" 《左传·昭公元年》引作"鳏"。④仪图: 揣度。按"仪"作"度"解,《国语·周语》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可证。⑤爱: 通"��", 隐蔽, 与《邶风·静女》 "爱而不见"之"爱"义同。"爱莫助之"有为善不求人见之意,译为 "无力帮他表倾倒",恐非是。⑥袞,古代天子所服的绣龙衣,用以指天子。职,读为 "识",犹适,偶然。"衰职有阙" ,比喻天子偶然有过失。⑦每怀靡及:常恐赶不上。这是写 "征夫"心情,用以突出主帅的不凡。译为"惦念任务还在身"欠妥。⑧穆,和美 ⑨永怀: 长思。指为国家大事操心,译为 "顾虑多"不妥。 这是一首赞歌。 周宣王派大臣仲山甫到齐地筑城、平乱,巩固东方边防,临行时,宣王的另一大臣尹吉甫作此诗相赠,盛赞仲山甫的美德和他辅佐宣王中兴的政绩。 诗共八段,可分三个部分: 开头一段为第一部分,写仲山甫应运而生,不同凡响。二至六段为第二部分,写仲山甫遵循"古训",忠于"天子"之德,"出纳王命"、赋政四方、日夜工作不松懈的才干和劳绩,以及不欺鳏寡、不畏强梁、敢于向周天子劝善规过的高尚品质和刚直无畏精神。这一部分是重点。七至八段为第三部分,写赴齐启程场面,突出仲山甫的威仪和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之情和慰勉之意。 这首诗中的仲山甫,被描写成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诗人站的角度很高,把歌颂对象放在周室中兴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来考察、鉴别。仲山甫的所作所为,都与周王有密切联系。他之所以能够总领诸侯,一呼百应,在全国树立起崇高威望,正因为他"小心翼翼","天子是若",忠实地"出纳王命",做"王之喉舌"; 臣的成功,证明了君的英明。这样写,既突出了仲山甫举止有则,为国忠贞,不愧是一名贤臣,也反映出力图中兴的周宣王,善于任贤使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并能虚心听取臣下意见,择善而从,不愧是一位明君。诗中"一箭双雕",通过颂贤臣而颂明君。本诗毛序云: "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正道出了诗人唱这首赞歌的本意。因为诗人从大处落墨,所以这首诗显得气魄恢弘,能让读者透过一人的行迹而窥见整个时代的面影。 这首诗基本上采取"敷陈其事而直言"的"赋"的表现方法。诗人抓住人物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作综合概括的介绍;并把叙述和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述边评,以议带叙。如诗一开头就议论到,爱好美好的品德是人之常情,第二段紧承"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一命意,介绍"仲山甫之德"的种种表现; 前面评赞仲山甫"既明且哲",后面则介绍他怎样不同凡俗,敢于扶弱抗强,甚至天子有过失也敢于直谏。这样写,"事随意转,理逐言深"(梁元帝 《内典碑铭集林序》) ,头绪分明,重点突出,人物精神,昭然可见。为了突出人物,诗中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诗的五、六段,拿常人与仲山甫作对比。常人是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欺弱怕强,而仲山甫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他 "不侮矜寡,不畏强禦"; 常人往往轻视小善小德,即使"德輶如毛",也"鲜克举之",而仲山甫则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小德成大德。这样一对比,就格外显出仲山甫品德高尚。诗中写周天子对仲山甫由衷信任,委以重任,写仲山甫徂齐时,"征夫捷捷,每怀靡及",都从侧面衬托出仲山甫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诗的语言质而雅。有不少词语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为后代所沿用。如"衮职"、"补阙",后来成为谏官的代名词; "穆如清风",则常用以赞美良吏; 至于 "小心翼翼"、"喉舌"、"爱莫能助"等词语,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