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上,四川及苏北广大地区都有放河灯的民间习俗。所谓河灯,就是用各色彩纸糊成的精巧玲珑的船行物,有的装上半寸长的蜡烛,有的用贝壳放少许食油和灯草,到了三十日这天掌灯时候点放。边放边唱:"小马啊小马,心细胆子大,杀了老龙王,喜雨洒天下。"于是河港池塘,象黑色的天幕镶嵌上五光十色的星星,有桔红的,有翠绿的,有天蓝的,有鹅黄的。这些彩灯浮在水面,随着轻轻荡漾的水波徐徐行驶,恰如一支支启航的船队,煞是壮观。 此刻,岸上挤满了大男小儿,姑娘大嫂,他们笑着,跳着,奔跑着,呼应着。缕缕金辉光芒四射,映红了河水,映红了草丛,映红了人们的笑脸。于是,百里江河,。千村万镇,灯光通天,喜气洋洋。 关于放河灯,江苏省姜堰市流传着一段传说: ·清朝咸丰年间,有一年,六七个月没下雨,禾苗干枯着了火,大地叫嘴冒青烟,连喝口泥浆水也找不到,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天夜里时分,突然霹雳一声,九天落下一把板斧,大得像蒲扇,寒光闪闪的斧刀,五尺长的檀木柄,斧上刻着"斩龙斧"三个朱红大字。提着试试,足足有八、九十斤。这时有个姓马的小伙子自告奋勇地拾起大斧向东奔去——找老龙王算账。 这个小马有副"杨木扁担——宁折不弯"的脾性,火了,遇到城墙也能推倒。他一口气跑了三天三夜,饿了抓把焦枯的野草填填肚皮;累了,坐在地上打个盹儿。第四天上,小马来到一块大青石跟前,一屁股坐下去。咦,天大旱,地冒烟,这块石头边哪来的大青菜,绿茵茵,脆生生,非常嫩,他不由又惊又喜。说来奇怪,小马伸手拔时,只听见"哗啦"一声,连根带叶攥在手中,根部清泉向上喷涌,深不见底。 正在惊疑之际,突然从泉眼里钻出一位身穿黄铠甲、头戴金色桂冠的仙翁(水晶宫金色军师)。他笑嘻嘻地说:"难啦,小伙子,龙王住在水晶宫呢。到水晶宫去要经过七七四十九重火焰山,七七四十九座虎狼山,七七四十九座毒蛇山,每处关隘都有魔王把守,你过不去呀!" 小马不加思索地说:"反正是死,过得去也要过,过不去也要过。"仙翁告诉他说:"如今,老龙王和妖魔拜了把兄弟,密谋策划在九月初九重阳节举行人脑丹宴会,待草枯禾死,兽死人亡,把人脑取来炼丹,吃了能延年益寿。"当下,他送小马一口宝刀,骑上刀背就能腾云驾雾,战胜妖怪,冲过关隘,飞过妖山。 小马骑上宝刀,又飞了三天三夜,终于战胜烈火、虎狼、毒蛇,来到了水晶宫。他借着五彩琉璃灯的光辉,溜进龙王寝宫,龙王睡得烂熟,鼾声如雷,回声震耳。小马举起大斧,正欲砍将过去,龙王忽然"啊"的一声,横手竖脚——伸了个懒腰,又睡着了。小马用尽全身气力,抡起大斧,瞧着中间那颗长角的头砍去。发出"咔嚓"一声,斧起血飞,长角的头落地,滚呀,跳呀……杀了老龙王,取出行雨旗。小马手执三角杏黄令旗,飞快登上八宝台,只听一声号令:"快下倾盆雨,淹死众妖魔,喜雨降人间,救活众百姓。"霎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雨如瓢泼。久旱逢喜雨,人人心欢喜,村村喜洋洋,户户耕种忙。这天正是农历七月三十日。 这一民俗,虽然无史可证,无可稽查,但当初放河灯纯粹是劳动人民用以表达对舍生忘死、为民除害的英雄小马的缅怀之情。这和其他许多民俗一样,后来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愚弄,却说放河灯是祭祀河神水妖、祈求消灾降福的活动。 利用水的浮力,漂放五光十色的河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放河灯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的有益的娱乐活动。每年七月三十日,从放河灯到看灯,干家万户,男女老少,几乎全都投入。而且,村与村,庄与庄,还暗中展开比赛:一比河灯数量多,二比河灯式样新,三比放河灯场面热闹。情景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