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处暑习俗


  处暑日妇女采菱,唱采菱歌。长者给儿童讲述植菱的好处。处暑之后,秋意渐浓,秋高气爽,适宜郊野游玩迎秋赏景。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而是显得疏散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处暑节气前后的习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那么。此时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呢?处暑前后在我国民间,人们重视的节日有七夕节、中元节,在这些节日中有许许多多的民俗活动。
  处暑
  立秋后十五天,斗柄指申为处暑。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一百五十度,酷暑将退,暑气至此而止,潜伏不动,故此得名。
  采菱
  菱,又写作菠,还叫作黄,生在水泽之间,处处都有。菱的颜色,或青或红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状有两角、三角、四角以及无角的。菱大致可分为家菱和野菱两种。种在坡塘中的,为家菱,叶子和果实都大;自然生长于湖中的,是野菱,叶子和果实都小,角尖直,刺人。菱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解毒滋补,安中,补五脏,补饥,轻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带多有出产。每当新秋,或者深绛浅红,或者深绿浅碧,漂浮在水面之上,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而湖光钗影,素袂云鬓,参差掩映于夕晖之下,更是一道胜景。梁武帝有诗道:"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掉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道:"菱歌清唱不胜春。"足见六朝以来,采菱唱咏的风气很盛,文人墨客将其写人诗词歌赋,也十分普遍。
  处暑前后,菱角结实正旺,女子身着布衣钗裙,边歌便采,清风徐徐,兰舟微荡,可称人生之乐事。
  植菱
  处暑期间种植菱的好处很多,新鲜的葵角性甘凉,煮熟者性甘平,可代谷充饥。菱的根茎可当蔬菜食用,菱角壳又可入药。老而坚硬的黑色菱壳,烧成灰后,以香油调敷,能治疗头面黄、水疮、无名肿毒等。
  如果把菱捣烂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补脾胃,强脚膝,益气耐饥,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肠胃,解内热。乡间人们常将菱蒸煮后晒干,剁米为炸、粥、果,贮藏起来可以代替粮食用,较嫩的菱则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仅可以增加农家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备荒,种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资本。宋代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经招募百姓在西湖种菱,其收益都用来准备修建湖堤。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此时节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四周,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所以,从这一天开始,往往人们可以品尝到平时不多见的海鲜。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笔者参加四川绵竹年画节期间,参观过当地放河灯的活动。在湖南省凤凰古城,也有幸观赏过放河灯民俗。
  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华人多的地区,也有放河灯的习俗。笔者在柬埔寨国庆节,在吴哥窟就观赏过放河灯。
  放河灯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北京人就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泼水降温
  泼水习俗不仅中国有,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七夕节里活动多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传在七夕这一天,牛郎与织女会在鹊桥团圆相会,所以世间无数的痴男信女都会在七夕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我们知道,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女孩子们除了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外,还要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艺。因此,七夕节也被人们称为"乞巧节"、"少女节"或"女儿节"。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日益重视,七夕节也成了"中国情人节"。
  七夕这天,人们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此外,南北朝有喜蛛应巧,明清有投针验巧的习俗。七夕这天,人们还要拜织女、拜魁星。旧时,拜织女纯粹是少女、少妇的事。少女少妇们会预先约好,到七夕举行仪式。就是摆上桌子,放上茶、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棒子、花生、瓜子)以及鲜花、红纸、小香炉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大家玩得十分尽兴,一般要到半夜才会散去。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主掌考运,所以每到七夕,想考取功名的读书人都要祭拜魁星,析求自己能考运亨通,金榜题名。
  处暑时节庆中元
  中元节,也称"七月节"、"孟兰盆会",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在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到唐代,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被称为"孟兰盆会",与佛教传入有关。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编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些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与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
  相传,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地宫下降,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于每年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在民间,从鬼门打开到月底鬼门关闭,都要举行普度施法活动。鬼节之时,放出来的冤魂怨鬼无法托生,缠绵在地域里非常痛苦,想托生却又找不到路二倘若这一天这些鬼魂能拖着一盏河灯就能找到托生的道路。于是中元节的晚上,人们会在江河湖海之中投放河灯,并任其漂流。
  庆中元、求平安
  如今,每到农历七月中元节,全国各地都要隆重举行"庆赞中元"。人们用酒肉、糖饼、水果、全猪、全羊等祭品来举行祭祀活动,更隆重的还要请来僧人、道士诵经作法超度亡魂。比如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目的都相同,那就是慰藉在人间游荡的诸多鬼魂,并祈求先人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处暑过后,天高气爽,秋意正浓,非常适宜人们出游迎秋观景。处暑过,暑气止,天气不再像酷夏那样炎热,此时天空的云朵疏散而自如,民间就有"七八月看巧云"的说法,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户外,去感受秋天带来的无限惬意。
网站目录投稿: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