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后,曾雄心勃勃地对幕僚们表示,自己将对政府作"根本改革"政府用人将重才而不重党阀派系,外交取独立态度,财政要治本,不借外债。总之,就是要使国内实现不分派系的大统一,国际上则不再依赖于任何列强。 然而设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经历直皖战争和江浙战争,皖系的军事实力已丧失殆尽,段祺瑞所能依恃的仅为一批文人政客和官员,可以说是"手无寸铁"。 没有本系实力作为后盾,就算是有再精妙的制度设计,也无法按个人意志行使权力。最早让段祺瑞体会到这一点的,是对章士钊的任用。作为段幕现阶段的首席幕僚,章士钊在天津时即为段祺瑞的秘书长,到京后,段祺瑞已内定他为执政府秘书长。岂料张作霖力荐段祺瑞的另一个幕僚梁鸿志出任该职,段祺瑞拗他不过,只好改委章士钊为司法总长。虽说章士钊精通法律,当司法总长也算是专业对口,但毕竟非原来所愿。 不仅张作霖对中央事务有插手欲,冯玉祥也同样不遑多让。就在段祺瑞抵京的当天,冯玉祥对他手下的重要将领说"段已到京,张雨亭(张作霖的字)再到京,即是段、张、冯三大头,若说不干涉政事是不可能的,就是段大元帅(‘国民军大元帅’,用以指段)出山,也是个木头人。"当时的报纸什么都敢登。北京报纸就刊登了一幅漫画,在图上的三杆步枪交叉架上,有一顶写着"临时执政"字样的军帽,意思就是说段祺瑞是由冯、奉、直三大军事势力捧上台的,他不但不能得罪冯玉祥、张作霖,连长江各省的直系也必须视其脸色而行事。 段祺瑞自己对张作霖、冯玉祥的态度也很微妙。在张、冯之间,段祺瑞和张作霖的私人交情要更好一些。有一次,段宏业向他请示,说张学良要同他拜把子,结为盟兄弟,应如何回复。段祺瑞说"他的兵可以同你拜把,他的儿子却不能同你拜把。" 段祺瑞极重尊卑长幼之分,他自认比张作霖及其部下要大一辈,所以才让小儿女称张作霖为"张大哥"。按照他的观念,段宏业应与张作霖同辈,比张学良又大一辈,是不能拜把子的。不管段宏业在回复张学良时如何措词,都有些伤感情,张家父子的脸色也极可能不太好看。有人分析,这与段宏业后来主张抑制张作霖不无关系。 换个角度想想,老段虽讲原则,但绝非食古不化,何况如果段宏业和张学良真的拜了把子,也不致于就会引起什么闲话,这只能说明段祺瑞对与张家距离过近本身就存在顾虑。实际上,段祺瑞采取的是一种"平衡木"的办法——奉军实力最强,所以不能无冯,否则无以无以制张;国民军控制着京汉线,所以又不能无张,否则冯将无法驾驭并对自己构成威胁。 玩"平衡木"并不轻松,执政不到两个月,就有人拿段祺瑞与徐世昌对比,称他"已入十年东海境地"。冯玉祥曾在日记中写道"段公上台对军事不敢以命令式指挥……凡事均不好办。"连张作霖也讥讽段祺瑞的处境是"北京烤鸭",两面受到烟熏火炙。不久之后,张作霖即发表宣言,宣布东三省与执政府断绝一切行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