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还应靠本土化培养


  由于待遇低、发展受限、条件艰苦等原因,目前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有些严重,一些年轻教师也不安心农村教学工作。据调查发现,很多农村青年教师仅仅将这个岗位看作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岗位",他们对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并不感兴趣,反而成为寄居于乡村文化城堡中的"考试专业户",只要能进城,各种考试他们都会去争相参加。(《中国青年报》9月21日)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部分农村青年教师不愿扎根农村,只是将农村教师岗位作为"进入体制"的跳板,尚未谋事,心已远离,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农村青年教师成为"考试专业户"这种"跳板现象",目前其严重程度固然不宜拔高,但这种现象所透露出的信息却值得引起各方警醒。防止农村教师成为职业"跳板",核心应在改善农村教师队伍本土、外来结构和教师个体待遇、发展上下功夫。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生活条件、晋升渠道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稳定、局部波动应该是基本面。但由于城乡差异、职业差异的存在,以及从业者个人理想追求、个体情况的不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和向其他多种职业发展,也依然将在一定阶段内存在。以发展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这无非和贫穷与富裕、落后与发达等现象一样,都是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体现,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差异被拉大了而已。
  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农村青年教师的"向城性",不难理解这是一种个体自由和市场条件下的正常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流动也是部分青年教师体现个人价值的一个过程。不过,从个人而言,农村青年教师的个体流动是其权利的表现,但这种个体逐步流动的过程一旦打破了平衡,比如进与出的量上平衡,就会在整体上形成大的波动与影响。一些地区由于农村青年教师进不去、用不好、留不住,使当地学校人才青黄不接,并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许多地区对农村教师的流动进行政策限制的主因。但很显然,政策限制的局限性不可能有太好的效果,必须把核心落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上和农村教师的事业追求、生活水平、文化需求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这样才可能达成新的平衡。
  相对城市教育较少教师不足的困扰,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留下来的能力",乡村教育的未来无疑要寄望于本土年轻教师。相对而言,本土教师因文化背景、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皆根植于当地,其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与外地选择"过渡岗位"的教师有很大不同,扎根家乡服务教育的选择没有太多其他考虑,因而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对外公开招考和调配是重要补充手段,但在"跳板心态"下,其稳定性会与本土教师有较大差异。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其中多项措施都直接针对当前问题提出,并专门提出了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等极具针对性的措施。这说明中央已经意识到农村教师本土化的重要性,各地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践行。在许多地方,一个优秀的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经过实践锻炼,其教学水平不一定会低于大学毕业生;而一个天天思考如何考到城市去的大学毕业生,其对农村教育的贡献肯定不如愿意扎根农村的学历层次较低一些的学生。笔者建议,通过一定机制,在本地招考一些学历并不太高的优秀中专、高中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教师短缺、留不住、农村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教师职称改革的思路,为农村教师的晋升提供了想象空间。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离不开现实针对性,只有为农村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保障其基本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才能让农村教师将这个岗位作为自己的事业平台,而不是"过渡岗位"。
网站目录投稿: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