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县中医药发展状况与前景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素质得到较快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进,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医药人才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人才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县中医药发展的状况
  1.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已建成。建立了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其他且级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办优办强县中医院,在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其他民办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了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
  2.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壮大。制定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县级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优秀中医。城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镇卫生院都配备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逐步在村级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通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目前我县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数量和服务领域有待提升,结构层次有待优化,高层次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符合高水平创新创业要求的人才群体有待大力培育;二是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效应有待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制约中医药人才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突破,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育、使用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县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目标
  培养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人才数量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基层医疗机构人人掌握20项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全面禁止村卫生室输液,使中医适宜技术成为基层医疗机构防病治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注重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方法,使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法制环境得到优化;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人才在推动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持作用更加明显。
  三、对我县中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推进中医药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在县内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形成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中医培训基地网络。遴选我县中医药拔尖人才作为带教老师,对在职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发展。
  2.发挥中医传帮带的教育方式,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尝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医师承教育,完善县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研究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师承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与保障等政策措施,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县内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构建完善县内名老中医培养体系,吸引、鼓励名老中医和县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3.强化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贡献,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强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着力形成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导向,健全我县确有专长中医人才、名老中医评选表彰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名中医"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不同层级衔接、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薪酬制度。
  4.Ϊ民间中医"松绑",健全中医药传承体系。探索一套符合我县实际、有利于评价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真实能力的考核制度,全面保护民间中医师带徒形式的中医药"赤脚医师"等确有专长人员,继承和发扬具有独特疗效的民间验方和中医诊疗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以师带徒方式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经验、做法,完善民间中医精华传承保障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向中医药人才培养集聚。
网站目录投稿:海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