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玉器的表现,可用"几家欢乐几家愁"来形容。对于爱钱胜于爱玉的人来说,2008年可能是一个"失望年",中国玉器市场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玉价一路高升,"日进斗金",而有点像"过山车",悬在空中,进退两难,没有达到预期值。相反,对于想用玉符号、玉形象、玉文化来提升自己形象、品位的人来说,2008年是个"幸运年",玉器不仅成为时尚文化,而且成为文化的时尚。多彩的玉器市场、玉事活动成就了多彩的玉文化,人们从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其文化价值的潜力还在不断释放出来。 2008年中国玉器成为文化的时尚,或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窥见一斑。 大众爱玉,时尚生活新元素 经济越发达,玉器市场越兴旺;文化越繁荣,玉器饰品越走俏,大众越喜欢。2008年玉器市场已由少数有钱有闲有识的"案头清玩",发展到大众的普遍喜欢,爱玉者的年龄越来越低,普及的程度越来越广。 "我需要""我喜欢""我相配""我有缘"成了2008年玉器市场的流行语。 一些已经过上小康日子的民众,虽谈不上荣华富贵,但也衣食无忧,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关键部分已全部"武装起来",与友相聚,发现唯一缺少的是美玉,于是"我需要"美玉,成了他的新追求,高低优劣暂且不谈,佩上一块美玉是当务之急。 经济强盛时,不少人投资玉器的目的,是希望保值、升值,事实上近几年发玉器财的人也不在少数。2008年下半年经济出现萧条,还有人花几千万竟购一方清代玉玺或一件清代玉件,旁观者为之捏一把汗,一句"我喜欢"表示了他的勇气和实力。 以往爱玉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一方面是有一定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显示成熟。现在爱玉者越来越年轻,而且还有不少妙龄少女。去年11月中旬笔者在上海博物馆开设《以璧易城——东周玉器艺术》讲座,结束时围过来一批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都市美女,问这问那,对玉器的了解已有相当程度。令笔者吃惊的是,她们已不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还亲自实践,随身佩戴了有相当品位的玉器。个别长者对此十分不解,同样一句"我喜欢",回答了她爱清乾隆御制白玉雕穿花八吉祥盘龙纹双兽耳活玉的全部理由。 中国有句俗语,"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友人相聚总免不了交流一下随身佩玉,这时各种奇谈怪论都会出现,好胜者总会把自己的玉吹得天花乱坠,把别人的玉贬得一文不值。真的爱玉者遇到这种情况总会一笑了之,一句与"我相配",就给予挑衅者重重的一击,不是儿子胜于儿子。 爱玉者得玉,部分是"千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才下手。绝大部分是随缘得之,休闲旅行时,外出公干时偶尔遇之,出手得之,既有纪念意义,又司一路把玩,解旅途之闷。当然"玉在旅途",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得之者对此也早有心理戒备,一句与"我有缘"泰然处之。因为在他看来,玉的好坏无所谓,关键是有缘分,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2008年大众爱玉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不再过多地追求玉的质地、工艺及经济价值,不再"上穷碧绿下黄泉"动手动脚去寻找那些"精细美稀绝"的绝代佳玉,而是更多地喜欢朴实无华的良玉。因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世上凡是太美丽太稀有太珍贵的东西,存在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占有的心理负担是很重的,还不如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良玉。正如人们对"是真金总会发光的"道理一样,"是真玉总是温润的"。经历了2008年"冰冻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海啸"太多磨难太多热闹后,人们发现"温润""温馨"不只是慰安剂,不只是时髦词语,而是生活的风向标,是生活的品质,何不去追求?! 官员追玉,时尚文化新活力 大众爱玉,官员迫玉,成了2008年巾同玉器的新风景。 事实上,官员爱玉、追玉,早在民众之前、民众之上,因为他们具备普通大众无法具体的优势,但为伺我们还要拿出来评说一番,因为2008年官员追玉出现了新变化,由暗变明,由小变大,由个体变集体,由个人爱好到与官员的事业、政绩有机结合起来,给地方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刚尚。 官员追玉也有基本的套路,大致可分"推陈出新型""筑巢引凤型""借鸡生蛋型"等。 扬州是明清以来中国玉器生产的三大重镇之一,其玉器皿、玉山子的设计、雕琢一直代表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平。对于这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精明的扬州地方官员自然不会漠不关心,把玉器珠宝作为一个重要文化产业来做,作为一个地方著名品牌来营销,"推陈出新",让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春。一是放宽产业政策,让国有,集体、个体玉石业同台竞争,互为补充,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扬州玉雕产业在同行业中的比重,提高话语权;二是列扬州传统玉雕技艺进行保护,注册"扬州玉雕"商标,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扩大营销规模,建设扬州珠鼻兰城,把扬州建设成全国有影响的珠宝城;四是经常举办玉器设计、营销、文化论坛,拊进海峡两岸玉器文化交流,提高学术含量,提升扬州玉雕的文化影响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良渚文化大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当地政府不失时机地于2008年6月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玉文化研究交流机构——中华玉文化中心,中心常设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博物院内。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玉文化研究交流机构,是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当地官员雄心勃勃,欲将其打造成全国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玉文化研究交流基地。中心"筑巢引风",聘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担任主任,一大批知名玉器专家、学者被聘请为中心顾问。 在一些有玉器传统、玉文化资源的地方,当地官员眼光纷纷投向玉文化。一些缺乏或根本没有玉文化的地方,当地官员也想方设法与玉文化沾些边,无中生有,"借鸡生蛋",浙江绍兴是一个例子。2008年12月,绍兴市当地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北京玉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举办首届"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论坛邀请国内考古界、文博界、教育界、出版界等专业人十及玉器鉴赏界知名人士100多位嘉宾出席,邀请国内近20位著名玉文化研究专家作为论坛主讲人,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中国玉文化。论坛达到了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大众健康收藏玉器的目的。配合论坛举行,科学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名家论玉》一书。通过举办首届"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绍兴在全国的文化知名度。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玉器一旦赋予政治因子,被政治官员所喜爱、所利用、所推动,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将会产生很大的转变,质的飞 跃,我们正拭目以待。 老外好玉,时尚中国新符号 近百年中国玉器学术史表明,国外学者对中国玉器的关注,要比中国学者早得多。他们对以河南金村东周古玉为代表的中国古玉有相当精深的研究,而且均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可惜这些研究著作传世不多,国内学者大多没有见过,更不要说读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学者对中国玉器开始系统研究,应归功于国外学者。 但2008年老外对中国玉器的爱好,不再限于学术层面,已经大众化,在他们眼里,玉器已经成为时尚中国的重要元素。这里笔者以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美国博物馆对中国玉器展出特别重视。笔者去年年末在美参观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硅谷史坦福大学博物馆等,这些展示中国玉器的博物馆,都是用重要展厅在重要位置展示中国玉器,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陈列布置匠心独运,或重点突出玉器的质地美、工艺美,或特别重视玉器之间或与青铜器的相互联系;或特别强调玉器与文人生活的关系;或特别指出一些特殊玉器所象征的特别意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令人流连忘返。连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也用一件中国国礼——套链带盖长颈玉瓶,来说明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的重要性,足见中国玉器在老外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在美国博物馆参观中国玉器的老外也不少,不仅有专家、收藏家,更多的是对中国玉器充满好奇心的民众。有些老外见我在拍摄展出的玉器,询问其拍摄的价值与意义,很想了解其内涵。 其次,美国的玉器市场已有起步的迹象。虽然与中国到处见到玉器商店无法相比,但在美国的许多大商场几乎都有销售玉器的首饰店,当然这些玉制品未必来自中国,不少是用中南美洲的硬玉、玛瑙加工的。当我一进这些商店时,见我是东方人,营业员就向我极力推销jade,还说Chinese rove jade之类的话。这说明他们知道中国人是爱玉的。令人意外的是,许多美国女性在选购玉饰品,包括来自中国的玉饰品,她们认为这些玉饰品very Beautiful。据说,在美国大城市的中国城(唐人街),中国玉饰品的市场较好,可惜我没有时间去体验。 另据笔者以通讯方式了解其他国家,特别是英、法、日等对中国文化有基础、有兴趣的国民对中国玉文化的态度,结果与美国类似,其文化界特别重视,民众开始接触喜欢。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林政昇博士对笔者所云,2008年只要是中国题材的活动,老外都有兴趣,中国玉更青睐。他正趁这个东风,抓紧整理出版剑桥大学博物馆所藏中国玉器。 中国玉器开始在国外重视起来、流行开来,未必是外国人真懂或真喜欢中国玉器,而是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玉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重要符号,这是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带给他们的重要信息、重要启示。在他们看来,有了中国玉文化元素,等于具备了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玉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言物。 学界重玉,学术活动也时尚 数天下学问,中国玉器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表现在研究队伍日益扩大、出版读物日益增多、玉器展览日益多样、玉事活动日益丰富。可以说,玉器研究也日益时尚。 遥想三十年前笔者下决心钻研玉器,寻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只知道海峡对岸有人在做此学问,可惜当时条件下无法求教,只能捧着几本发黄的英文玉器著作慢慢消化。一些关心我的老师要我学习陶瓷,因为容易找到老师和资料,我也曾经下过一些这方面的功夫。如今,玉器研究专家遍地开花,一方面是多角度,多学科研究玉器,另一方面是,作为玉器研究的主力军,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正从各自熟悉又不同的工作领域研究玉器,而且正在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彰现出学者的个人风格和地区风格。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大学教授也加入到玉器研究队伍中来。如果说众多学者研究玉器是被时尚吸引的话,那么,大学教授的加入,更是引领了玉器研究时尚,玉器研究成为"显学",成了时尚学问。在一些人看来,研究玉器不仅有社会价值,还有潜在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生活品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研究队伍的扩大,必定带来研究成果的增加,出版物的大量涌现,这方面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相当多的研究机构,包括省市级的博物馆、考古所,在整理库存文物时,优先整理玉器;在制定出版计划时,优先考虑玉器,因而近年公立机构的玉器专著出版越来越多,使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玉器得以与读者见面,极大地丰富了玉器研究资料。忧的是,当一些精品玉器研究著作成为书市宠儿的同时,私人藏玉出版物跟风而进,其中也有一些出版物是有相当水准的,不仅收藏的玉器可靠,研究水平也不低。但更多的是垃圾读物,不仅所收玉器几乎全是伪器,而且还附有"专家"鉴定证书,扰乱学术,败坏学风,不少有识之士曾呼吁阻止这种伪学术行为,但收效甚微。其实人们对此不必过分担忧,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出版业、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不能免俗。但历史是公理,历史是无情的审判官,历史会考验时尚学问,最后能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点痕迹的只有好东西、真学问。 学术界推崇玉器的另一种表现,是各大博物馆相继推出形式多样的玉器特展,令人目不暇接。展览以墓葬为单位考古出土玉器专题展览有之,以大遗址为单位出土玉器展览有之,以行政区域考古出土玉器展览有之,以某一馆藏玉器为主展览有之,以某一专题玉器展览有之。除新推出玉器展览外,一些大博物馆还对原有玉器专题陈列进行了调整,补充了许多新展品,丰富了展览内容,更具可看性。一个不用争辩的事实是,全国许多博物馆都举办了玉器专题陈列。一些不具备举办玉器专题陈列的博物馆,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通过借展、联展、征集玉器等办法,千方百计推出玉器专题陈列。一些没有玉器专题陈列的博物馆,也在综合性展览中增加了玉器的比重。在公立博物馆玉器热的带动下,民间藏玉馆也不断涌现。这些事实也不能不说明是玉器时尚化在展览中的反映。 玉器的时尚化,也从玉器生产设计方面得到了印证。2008年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活动,呈现出"三多"的特点:一是参赛的大师多。除上海、江苏、北京传统琢玉地大师外,还有广东、云南、河南、新疆等地的玉器工艺师。二是作品质地多。参选作品材质既有白玉、翡翠、碧玉,也有玛瑙、珊瑚、独山玉、芙蓉石、水晶等。三是作品的题材形式多。山子、摆件、花鸟、走兽、平素、人物作品,应有尽有,整个展品形成了一个南北融合、东西互补、百花齐放、百家争春的生动局面。 有关玉器活动,除学术活动日益增多外,群众性的玉器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听众、观众踊跃。一是有关学术单 位举办的公益性玉文化讲座,听众明显比其他内容的讲座多;二是社会办学玉器班,只要有好的师资、正规教学,生源普遍较多较好;三是民间有关玉器切磋、观摩、交流活动比较多,各地收藏协会年度计划,玉器活动是重点;四是综合性活动搞得比较多,也比较成功,这是玉器活动的新动向,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系列活动。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经过一年多的内部调整和改建,于2008年下半年以新的面貌重新对公众开放。为配合玉器馆开馆,上海博物馆推出了系列玉文化活动。首先,在正式开馆之前,允许部分博物馆之友小范围近距离参观,先睹为快,并由玉器研究专家张尉研究员介绍此次改陈的点睛之笔;其次,邀请国内6位著名玉器专家举办玉器专题讲座,讲座内容都是各位专家的研究专长,专家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充分准备;再次,组织玉器爱好者对玉器丰富的辽宁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江苏徐州汉陵等文化遗址、墓葬进行参观考察。此外,还进行玉文化实践,如模仿古玉的制作方法、进行玉材的鉴别、欣赏玉石乐器演奏的音乐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玉文化系列活动前后长达4个月,获得广泛好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能前后数月搞系列玉文化活动,只有玉器时尚化,才能吸引这么多人参与,才能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因为参加活动的民众,不仅是为了学点玉器知识,更是一种荣耀,一种生活体验,一种都市生活的时尚。 时尚玉器,时尚生活,时尚中国 中国玉器八千年风雨兼程,从玉器的神秘化到宗教化,从玉器的贵族化到世俗化,从玉器的大众化到市场化,从玉器的精致化到时尚化,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出新时代的特点,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创造出新时代的风格。笔者认为,比起玉器的其他方面,玉器的时尚化是一个新高地,是一个新境界,是一种新风尚,其特征是中国玉器向多元化方向全面发展,以适应多样化时代的需求。时尚的大众,时尚的文化,时尚的中国,就会创造出时尚的中国玉器文化。 今天的玉器比昨天更丰富,明天的玉器比今天更多彩,未来的中华玉文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时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