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学生放卫星需要真刀真枪支持


  这次高教界真的"放卫星"了,而且是大学生独立完成的。据媒体报道,近日我国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与这次发射本身同样受到关注的是,火箭搭载的20颗卫星中有国防科大、清华、浙大、哈工大等高校研制的卫星。其中,由哈工大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更是受到高教界的追捧。
  学生研制的卫星上了天,再次证明了大学生群体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只要有机会和条件,他们就能脱颖而出,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据媒体报道,"紫丁香二号"研发团队凝聚了哈工大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4岁。而这个机会,也是当初他们主动争取过来的。学生们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前后历时5年,最终实现了他们的"卫星梦"。希望这能给当代大学生们带来一些启示,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不能等、靠、要,而应该把握机会,主动出击,证明自己,实现梦想。
  此事之所以在高教界引发热议,是因为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造能力受到不少质疑,类似于放卫星上天这样的成绩太少,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太少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落后。甚至到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都还缺少创新教育。这就是钱学森所忧虑的"老是冒不出人才来"的原因。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与当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不少高校过分重视知识的讲授,存在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实验验证教材、考试考教材的状况,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在笔者看来,创新型人才一定是在创新活动中成长起来的,要让学生真正投身到创新性活动中去,在创新中体验创新,在创新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创新。如果能够实现这一转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成为一种常态。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支撑。知识本身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习知识只是迈开了学会做事和做人的第一步,在做事的同时,还要善待自己和别人,友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校应当牢固树立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笔者以为,想要大学生放出更多"卫星",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这个思想不能弱化。要从一门一门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开始,全面推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要敢于真刀真枪地给予学生支持,让他们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只要拥有合适的土壤,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值得信任和期待。相信在未来的天空中,会闪烁更多由大学生们创造的"卫星"。
网站目录投稿: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