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总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每一个企业家所获得的回报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有这么一个女人,将自己仅有的3000块钱彩礼用来开小零食店,凭借破釜沉舟的勇气,打造了一个80亿市值的零食帝国,她就是来伊份品牌的创始人郁瑞芬。 零食销售智慧化 营收超36亿 2017年,是来伊份上市以来的第一个年头,但是这一年来伊份的营收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6亿!不仅如此,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来伊份又多了200多家门店,如今门店总数已经超过2500家。 当然这惊人的营收额不仅仅来伊份传统的零食门店,郁瑞芬还在2017年打开了新的商业模式,来伊份生活馆也在南京落地,电商也成为营收占比的重要部分。 什么是生活馆? 来伊份生活馆除了像销售传统零食店售卖零食以外,还新设了水吧,提供现做的雪糕、饮料咖啡、简餐等服务。不仅是有吃的,还有玩的,除了水吧以外还增设了休闲区,互动大屏幕,娃娃机等等一应俱全,目的就是从一个简单的零食店营造成人们喜爱的休闲环境。 于此同时,来伊份的品牌衍生品水杯、娃娃等商品同步上线,试图将品牌文化深入到人们的内心。 来伊份在2017年在新零售上做出的改变还远不止这些,除了自营的生活馆,来伊份线下还与便利店,无人超市合作,投放零食货架。在线上,来伊份有自己独立的APP,天猫、京东、唯品会上都有直营店,36亿的营收额中,有将近4个亿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得到。 是的,就是一个全国拥有超过2500家门店的零食大品牌,依然在不停的寻找新的零售方式,将小小的零食变得智慧化。 揣着3000元彩礼,走上了零食创业之路 女人目光高远起来,也就没男人什么事了。 郁瑞芬就是这样一个胆大心细的女人。1973年,郁瑞芬跟着父亲在上海闯荡的过程中认识了丈夫施永雷,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施永雷拿着3000块钱彩礼就和郁瑞芬"闪婚"了。 这3000块钱彩礼钱郁瑞芬并没有打算用在家用上,而是将着仅有的3000块钱买了一台冰激凌机创业。 跟别人的创业故事一波三折不同的是,郁瑞芬十分顺风顺水,靠着这么一台冰激凌机在电子展销会上的一个小铺位,十天卖出了8000块的流水,而这8000块,就成为了"来伊份"的启动资金。 1996年,目光高远的郁瑞芬盯上了炒货零食业,她独自一人各地奔波,学习各种各样的炒货技术,其中包括小核桃、腰果、松子等等炒货小零食。 回到上海后,郁瑞芬和丈夫靠着卖冰激凌获得的8000块钱在上海最繁华的街道租下了一间仅有20平米的小店,开始建造起她的零食帝国"来伊份"。 从危机中寻找机遇 ,零食帝国初显形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 郁瑞芬的零食店刚见雏形,却在2003年遇到了非典,这对于零食行业简直就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整整六个月,来伊份当时的4间连锁店都处于亏损状态,其它零食同行更是直接选择了退出市场。 不过,郁瑞芬看着一个个离去的同行,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足足六个月,她坚持了下来,在这期间她还以超低的价格收下了其它退租的旺铺店面,准备迎接非典过后的扩张。 非典过后,来伊份的连锁店扩张到40间,因为良好的零食口碑,来伊份成为了上海人家喻户晓的零食品牌。 门店多不是优势,品质和口碑才是 2010年,来伊份的门店疯狂扩张,从上海走进全国,门店数达到惊人的1786间。 或许每一个商业帝国都需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名气越大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重,来伊份逐渐成为零食业的牌面。 2012年,这个牌面遇到了麻烦,央视新闻的一篇关于某工厂生产问题蜜饯,甚至可能致癌的报道,让来伊份这个零食界的牌面受到重创,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工厂也是来伊份的供应商,郁瑞芬被贴上了"黑心商家"的标签,短时间内来伊份的蜜饯全部下架。 但是,清者自清,事件一出,工商部分开始彻查市面上的零食安全,郁瑞芬的来伊份的357间门店接受了上海工商部门的抽检,550次的工厂抽检,产品合格率为100%。 清楚的看到产品质量对于食品业的重要性后,郁瑞芬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了专门检测食品安全的精密仪器,确保来伊份的每样零食都安全合格。 如今,重获口碑的来伊份已经成功上市,门店已经超过2500间,门店会员已经超过1700万,这1700万的会员就是对来伊份品质最好的证明。 紧跟潮流 不忘初心 随着新零售的愈发深入人们生活,传统零售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转型的迫切。 零食的消费群体大多集中在80、90后等年轻群体,而这一部分人的消费逐渐都往电商上面集中,像来伊份这样上千家实体门店的零食企业如何融入新零售环境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郁瑞芬也正在积极追赶其它各类电商的步伐。 无售货员门店、线上门店增加蔬菜色拉等新零售方式都在试实行,目光高远的郁瑞芬不会让来伊份败在时代的潮流之下。 毕竟,与来伊份在同一条零食赛道上的还有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甚至这样的对手在线上新零售模式上比来伊份做的还要更好。 在食品行业这块大蛋糕面前,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个企业的良心竞争,不论未来如何,郁瑞芬坚持20年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企业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