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锈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21~32℃,田间发病最适温度23~27℃ ,相对湿度90%以上。豇豆的最易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期到采收中后期,发病潜育期7~10天,那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锈性差别较大,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对大面积栽培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锈病的防治,主要可利用锈菌寄生专化性这一特点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新叶展开后喷药防治,可选用25%的粉锈灵1500~2000倍液、敌锈钠250~300倍液、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0.2~0.4%的波美度的石硫合剂、75%的氧化萎锈灵3000倍液,大家知道豇豆得了锈病还能吃吗? 肯定是不能吃的,否则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的。豇豆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茎和荚。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或叶面产生黄褐色或淡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隆起,后期病斑中央突起呈暗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周围具黄色晕圈,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布满锈褐色的病斑,受害部分叶片枯黄脱落。叶柄、茎和荚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发病后期,病斑上的夏孢子堆形成黑色橢圆形或不规则形冬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粉末状冬孢子。此外,叶面有时可见稍凸起的粟褐色粒点,即病菌的性子器,在叶背产生黄白色粗绒状物即锈子器。 此病由真菌担子菌亚门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vignaesinensis Miura侵染引起。病原菌只为害豇豆,系专性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田间常见的是夏孢子和冬孢子,以冬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冬孢子经3~5天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至豇豆叶片产出芽管侵入引起初侵染,约8~9天潜育后出现病斑,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后进一步形成夏孢子借气流进行多次再侵染,直到秋季产生冬孢子越冬。 通过本站小编的介绍,豇豆得了锈病是不能吃的,一定要注意这一 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