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不仅投入了本国几乎全部的陆海军,国内兵力空虚,还有更重要的是——日本快没钱了。为了维持这场战争,日本已经花费了临时军费两亿日元,而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约6000万日元。也就是说,为了打这场仗,日本把未来几年的钱都花完了,整个国家也变成了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在战争正式爆发后仅仅三个月内(至1894年11月),日本全国工业生产就减少了一半(51%),商业减少了三分之一(31%),农业生产减少了13%。为了继续打下去,日本已准备向汇丰银行借款。 持久战对于中国来说是最好的方式,但清廷并不打算打一场持久战。不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清廷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对于实际掌权者慈禧来说,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舰队都是她的权力基础,倘若淮军彻底失败,只能由光绪皇帝的人来负责指挥战争,军权旁落是慈禧和她的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战争一开始,李鸿章虽然明知这场战争绝无胜算,属于朝廷帝党一派的清流言官们又不断攻击,背后搞小动作,但李鸿章还是要硬着头皮打下去。当战争进行到有可能为国内的权力带来洗牌,影响到当权者权力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必须结束,而不惜代价地求和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到底发了多少战争财 甲午之战,中日双方以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而对于2.3亿两白银(辽东没割成,另加3000万两),日本要求中国用英镑来支付。为什么用英镑呢,当时国际银价下跌,一两白银换得的英镑减少,通过汇率手段,日本又成功地多榨取了白银约1500万两。此外,日本规定所有赔款必须在3年内最多分8次交清,在全部付清之前,日本不从威海撤军,清廷还需要每年向日本支付在威海的"驻军费"白银50万两,三年总计150万两。而赔款交清前,是要计利息的。按照规定,清廷在第一次交付后,剩下的赔款日本要按年息5%收取利息。2.3亿两白银每年的利息就是1000多万两白银。 除了条约规定的赔款,还有日军在战争中得到的战利品。据统计,甲午战争之中,日军全军拥有的野战炮只有300门,而他们缴获的大炮有608门。整个甲午战争,日军仅消耗炮弹34.09万发,子弹124.18万发,而他们缴获的炮弹有260万发,子弹有1745万发。日军的战利品还有很多,比如北洋舰队没有沉的军舰,7000多支13连发毛瑟步枪。368匹马被日军牵回了日本,1.7万石军粮被日本人运了回去,其他的在清军军营中缴获的军饷——金砖、金币、银锭,很难统计。 据说,有人专门做了一项研究:日军仅在战利品这一项上的收入就在8000万至1亿两白银之间。总的来说,日本获得的直接财富在白银3.3亿两以上,这个数字是两次鸦片战争赔款总额的近10倍,是当年清政府年度财政收入(8000万两白银)的4倍,日本当年财政收入(6000万两白银)的5倍。日本人打了半年的仗,获得了5年的直接收入。清廷最终在1898年5月,分4次将以上这些赔款向日本全部付清。 战后三年间,日本以赔款、赎辽费和威海卫驻军费等名义从清政府实收到3.47亿日元(即中国库平银2.3亿两,不包括利息、战利品等附加收入),大大超过它1896-1898年3年间全国税收的总和。这笔巨款的具体分配是:2000万日元归入皇室的私产,1000万日元用于备荒,1000万日元用作教育基金,1200万日元补助1898年度的一般支出,其余全部转入临时军费特别支出。日本提前完成十年扩军计划,陆军由7万人增至15万人,海军总吨位由6万2千吨增至26万4千吨。甲午战后的10年,日本经济发生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花费80年完成的产业革命,日本只用了30年(1883-1914年)。 甲午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从此被列强彻底轻视,成为东方的肥羊;而战争不仅养肥了日本,更助长了日本通过战争来牟取暴利的投机心理,由此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从此,日本不仅控制了制海权,还彻底摆脱千百年来"中强日弱""华强夷弱"的心理弱势,信心大增。6年后,清政府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从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则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1931年后发动的侵华战争,不过是甲午战争的继续和延伸。 甲午战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之际,收到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的一封劝降书。书曰:"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旁观者清,晚清政府自身改革的失败和腐败昏聩,注定1894年是一个耻辱的甲午年。牢记教训,深剖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深化改革特别对如何实现强军梦,仍具极其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