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等十个项目当选。这些入选项目分布地域广泛,类型丰富,为一些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和视角。 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图一) 发掘单位:宁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彭菲 在遗址发掘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三个文化层位,揭示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序列;获取逾万件的石制品,包括各类细石器、精美的小型两面器和形制多样的石磨盘 石磨棒;还发现数枚直径不足2毫米的串珠,小巧、精美,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旧石器时代装饰品中的最小者,昭示制作者独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房屋建筑遗迹。还发现多处具有结构特征的火塘,表明先民对火和热能具有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这些遗物和遗迹描绘了一幅贺兰山脚下的古人类群在喷涌的泉水边构筑营地、佩戴串珠在篝火前歌舞与生息劳作的壮美画卷。 2.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图二)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项目负责人:陈星灿 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序列;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贵州区域内的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细石器制品,为讨论贵州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牛坡洞遗址的发现,是从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从狩猎采集经济到农业社会的一个个案,遗址所展示出来的连续性,可以清楚地透视其发展过程,为我们认识史前文化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3.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图三)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孟华平 石家河遗址近年来发掘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对这个遗址以及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新认识。第一,在遗址中心部位的谭家岭地点发现了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长江中游地区早于屈家岭的城址中面积最大的,表明石家河遗址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1200年间,一直是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地点,没有之一。第二,谭家岭地点的发掘还发现了龙山时期随葬玉器240多件,其中有很多前所未见的造型,为我们认识龙山时代玉文化交流以及当时社会的精神世界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说明长江中游地区直至龙山时代仍然是中国文明起源中不容忽视的区域。 4.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图四) 发掘单位:福建博物院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羊泽林 原始瓷器的起源,以往主要聚焦在浙江东苕溪流域的生产区域。永春苦寨坑窑址中出土了夏商时期的原始瓷器,与东苕溪流域原始瓷器的创烧几乎同时。与浙江地区的原始青瓷窑址相比,两者无论是窑业技术,还是产品,均有较大差别,应属两个窑业技术系统。福建地区是原始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该窑址的发掘为探索中国原始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图五)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凤翔县文物旅游局凤翔县博物馆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田亚岐 遗址发现了大量与祭祀相关的遗存,确认了这里是西汉初期设立的国家最高等级、专门用于祭祀天地及黑帝的场所——北畴,是首次在秦都雍城附近发现的与古文献记载相吻合、时代较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国家大型祭祀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既往雍城未见郊外畴祭遗址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了雍城遗址的空间布局,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从封国到帝国这一重要历史过程中的祭祀制度、政治制度、礼制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6.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图六) 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州区文化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孙勐 城址保存较为完整,其形制和大小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县城的规制,对探索汉帝国北方地区和幽蓟地区基层社会的主要架构、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并会填补汉代县级城址考古的学术空白。它不仅对通州区、北京市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国也有重要意义。 7.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图七)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沈岳明郑建明 古代文献中对"秘色瓷"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和赞誉,其含义和生产情况也始终是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后司岙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秘色瓷的生产有了详细而直观的了解。此次发掘首先确定了秘色瓷的生产地点在今上林湖的核心区域的后司岙遗址,产品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可以完全对应。其次,秘色瓷的生产从晚唐大中年间到五代中期。第三,后司岙窑址是一处生產水平高超的窑场,秘色瓷是其中专门用于贡御的产品,同时还生产民用瓷器,为我们提供了晚唐五代时期瓷器贡御方式的实例。第四,在生产工艺上,秘色瓷的成功烧制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使我们了解了贡御瓷器在生产上不计成本、精工制作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