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治理沙尘暴灾害有什么对策


  土地荒漠化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危害地区。沙尘暴就像瘟疫一样,困扰着北美、澳大利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为此,全球围绕沙尘暴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地探索防治沙尘暴的新途径。
  北京是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高发区之一。所谓风沙活动,就是大风作用于干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常是颗粒细小的沙尘飞人大气之中,处于悬浮状态,同时受到大气的空间运动的影响。沙尘借助于高空气流移动到数十公里、数百公里、数千公里、数万公里以外。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亚洲大陆的沙尘可以横越太平洋,到达美国中部地区。颗粒稍大的沙粒,在地表作跳跃式运动,粗沙跳跃不起来,只能在地面滚动。沙尘和沙粒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往往给人以天昏地暗的感觉。
  沙尘暴只是风沙活动的一种形式,然而沙尘暴的危害却十分广泛:沙尘暴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大为降低,影响飞机的升降和汽车、火车的正常运行。沙尘被吸入呼吸道,成为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沙尘飞入眼睛,会影响视力。因此,沙尘是危害环境,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春季北京空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居高不下,与风沙活动、沙尘暴有密切关系。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国际知名的大都市,风沙活动、沙尘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就被国际沙漠化会议列为受风沙危害严重的都市之一。北京为了成功举办奥运会,必须下大力气把北京的环境治理好,减缓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才能真正地实现绿色奥运。
  北京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原因:北京属于山前冲积洪积扇,在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北京周围的山区,曾被冰壳所覆盖,后来,后期由于大气变暖,冰壳融化破裂,巨大的冰块在流水作用下向坡下滑动。石景山区磨式口的第四纪冰川擦痕,八大处公园中的冰川漂石,就是这样产生的。山上的冰川洪水,将大量的泥沙、砾石推到山下,形成了冲积洪积扇,北京市区和市郊,均在冲积洪积扇上。按照沉积学原理,个体比较大的砾石最先沉积,然后是粗沙、中沙、细沙、粉沙和泥土。由于这种原因,在北京地下8—10米处常常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在离山比较近的地方,例如石景山区,剥开薄薄的地表土,即可以见到沙子和砾石。由于市区地下沙子埋藏比较深,只有在基建施工挖地槽时,才能够见到地下沙子。在修地铁、建高层建筑等等重大施工中,都会在地下暴露出沙子。工地上的沙子,在大风作用下能够飞扬扩散。近年北京大搞基建施工,大小工地千余处,这是北京近年风沙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每年春季的大风或强风天气和干旱少雨、气温较高的环境是沙尘暴的产生必要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的沙尘暴似乎不可抗拒。 除此之外,北京郊区的耕地和垃圾场,在春季大风之际,也会出现尘土飞扬,成为北京重要的沙尘源。北京汽车逐年增多,汽车尾气中含有未能完全燃烧的炭粒,也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人颗粒物。工业锅炉、家庭烧煤,也会产生煤炭的灰烬,成为灰尘之源。
  北京的沙源来自何方?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专家推断,产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主要是以西北、西北偏北和西北偏西3条路径顺风而下进入北京地区的:第一条路径为内蒙古善达克沙地一带——河北黑河河谷——北京地区;第二条路径为内蒙古朱日和一带——河北洋河河谷——北京永定河河谷;第三条路径为河北桑干河谷——北京永定河河谷。
  北京位于华北地区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山脉以东,以黄土、沙土地为主,没有大面积沙漠存在。中国西北沙漠以沙为主,并非尘源,何况华北有"燕山、太行"山脉为屏障,沙漠不足以为患。何况北京地区的沙尘结构与西北沙漠的沙质结构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第一条路线似乎对此作用不大。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沙尘暴,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生态问题。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一点也不逊色于任何自然灾害。如何办好奥运会,是北京人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北京的环境不断在改进,变化很大,然而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每个人发自内心深处渴望绿色,从实际行动上保护环境,北京的环境才能有根本的改变。我们期待绿水蓝天的新北京,能够早日实现。能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支持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北京(及华北地区)沙尘暴治理将立竿见影,3至4年将效果显著。2008年 奥运之年,首都北京沙不飞、土不扬——国人无忧已。 第二、加大环保投资。要根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根除沙源。而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就是采用套种耕作。大力发展园林经济,做好北方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人工育林的成活率、加大园林的资金和科技投入。
  第三、控制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的玉米、小米、高粱种植,坡度在25度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林、经济草木)。合理规划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分布,提高种植业多裸地的有效覆盖。尽可能的减短裸露地域的赤地时间,特别是3到5月份的沙尘暴高发时间。加大人工投入,提高人工育林的水品。森林植被有多种功能。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都有良好的防风作用。所谓防风作用不是杜绝大风的发生,而是降低风速。在20世纪70—80年代,北京提出了查风道、堵风口的口号,很不科学,因为风道、风口是堵不住的,我们只能设法降低风速。当大风通过森林的时候,由于受阻而降低风速,大风所挟带的沙子会在林前、林中降落,从而减缓风沙活动。在森林的上空,风速也会降低,当风速降到起沙风速以下,风沙活动自然会削弱或停止。
  第四,植树种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华北地区,华北平原草场面积较小,每年3月至5月各种草种已相继长成,对该地区有着很强的庇护作用,绿化保护很久以前就已经初见成。强大的华北沙尘暴来讲尘源不足。干枯河流、弃耕地(有野草庇护)、乡间土路有一些尘源,但其总量比例甚微,不足以成为沙尘暴的沙源。上述这些沙土、尘土、灰尘,在大风作用下汇为一体,随风飘扬、移动,造成北京空气污染,为沙尘暴推波助澜。风沙活动和沙尘暴,是大风作用于沙质地表的结果。因此,防治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基本原则,就是固定流沙、降低风速。流沙被吹离地表的风速,称作起沙风速。起沙风速与沙粒的大小、干湿程度有关。就北京来说,当风速达到4—5米/秒的时候,即会出现风沙活动。如果地表有森林植被,植物的根系可以将流沙固定,减少风沙活动。主要有三种:一是植树种草,称作生物治沙。二是设置沙障,称作工程治沙。三是喷洒凝固剂,称作化学治沙。其中生物治沙是效果最好的治沙方法,全世界广泛应用。工程治沙是一种辅助性办法,化学治沙在我国很少采用。将治理沙尘暴的中心放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上。
  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
  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网站目录投稿:雪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