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新时期高校青年学生心理预防工作探索


  张光彩 张喜楠 冉锦
  【摘 要】当今社会,新旧观念碰撞、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日渐增多。高校青年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冲击,因心理疾患引发的事故案件也呈逐步上升趋势。本文从把握青年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特点规律入手,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创新方法,旨在提高心理预防成功率,减少不必要事故发生。
  【关键词】高校;青年学生;心理预防
  做好青年学生心理预防工作,是当前高校预防事故案件发生而又必须加以解决的根本问题。我校通过三年来对近千名青年学生建档调查、跟踪测试、心理疏导,其结论是:目前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学生占11.6%,主要有抑郁、焦虑、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不仅给青年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压力,也给学校建设带来了很大危害。实践证明,做好青年学生的心理预防工作,既是预防事故案件、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将来"接班人"的需要,必须对青年学生心理预防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探索,走出一条具有现代高校特色的心理预防的新路子。
  一、认清特点,把握规律,掌握心理预防的主动权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种类繁多,现象纷杂,既受其内在矛盾的决定,又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特殊性和突发性,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是真实心理具有隐蔽性。一方面,因青年学生对心理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一般性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又没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容易被人忽视,或被误认为是性格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心理疾患的人,主观上是自我封闭的,不会主动倾诉。当别人询问并想给予帮助时,有的还会竭力控制自我心理反应,掩饰心理活动。这种隐蔽性给心理预防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二是外在表现具有多样性。心理疾患的外在表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多种多样。一些人有了心理疾患后,或忧郁、悲伤、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失去上进心;或焦虑、自责、甚至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或敏感、多疑、胡乱猜测,总是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成见;或偏执、狂躁,遇事不冷静,对周围人、物产生带有敌对的攻击性行为,等等。
  三是疾患发作具有突然性。由于引发心理疾患的发病诱因很多,又因人而异,因此不易被人们掌握。易患心理疾患的人一般心理上都比较脆弱,受到一点压力,碰到一点挫折,或遇到在正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暂时解决不了的矛盾和困难,突然诱发心理疾患。
  四是产生后果具有危险性。有心理疾患的人,发病后失去自我控制,别人也难以防范。特别是患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人,更是难以控制和预防。发病后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有的逃离学校或隐匿封闭起来,有的自残、有的伤人,从而引发恶性案件。
  二、扩宽渠道,创新方法,增强心理预防的有效性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防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切断诱因,堵塞源头。因此,必须在增强青年学生心理承受力,提升心理素质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的核心,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开关。在心里疾患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的不良需求、欲望,将发生心理扭曲。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只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才能经受住顺境和逆境的考验,才能维护和保持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做好青年学生的心理预防工作,要特别重视抓好"三观"教育,正确认识和处理周边关系和社会事务,始终保持一种平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是强化心理教育训练,提高青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首先,要十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心理学》、《健康教育》课程和举办心理卫生讲座等,传授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强心理训练。要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挖掘青年学生的心里潜能,加大心理训练的强度,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抗紧张、抗挫折、抗脆弱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承受各种压力和能力。要针对不同类型青年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对抑郁型青年学生多让其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自卑型青年学生多给予提供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成功的机会等。
  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减缓青年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压力。一是要建立和谐宽松的内部关系。高校辅导员要尊重学生,做到不打骂体罚,不侵占其利益;二是要创造宽严相济的管理环境。辅导员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做到严之有据、有理、有度、有方;三是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在青年学生入党、评奖助学金、担任骨干和就业等敏感问题上,要做到坚持原则,公开公正;四是要做到张弛结合。要根据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及时消除疲劳,减缓心理压力;五是营造氛围。在校园内建造一批科学名流、英模人物的塑像,镌刻一些警句名言,使青年学生时时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坚定人生追求。
  四是抓好学习培训,建设一支会做心理预防工作的骨干队伍。在高校专门建立一支善做心理预防工作的骨干队伍,形成一个由专业人员、保卫干部、教辅干部、医务人员、思想骨干共同参加的"五位一体"的心理预防网络系统,定期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心理预防工作。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逐步提高辅导员运用心理卫生知识教管的能力,定期组织调查研究、会诊分析,传授心理疏导方法;专题围绕心理疏导中的难点、重点问题,集体把脉会诊,不断提高解决青年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把准脉搏,因人施法,提高心理预防的成功率
  一是要摸清情况,心里有数。人的心理活动虽然是内在的、隐蔽的,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把握青年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一要通过细心观察摸情况。辅导员可通过QQ群、学生成长记录等方面留心观察每个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二要通过骨干摸情况。辅导员可通过骨干会、学生会、谈心等机会,向骨干了解每个青年学生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查清原因。三要通过家长摸情况。青年学生有了异常表现后,要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有无变故、有无家族遗传病史等情况,以便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四要通过科学测量摸情况。利用每年对青年学生进行一次的例行心理健康普查或心理测试,准确掌握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重点人的人数、性质和严重程度,为进一步准确防治提供依据。
  二是要耐心疏导,缓解压力。对重点人要把握以下问题:其一,真诚对待。疏导是以真诚为基础的,必须坦然承认当事人的现实状况,要主动交朋友,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其二,深入分析。要结合当事人的症状表现、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综合情况,深入分析,找出其发生心理疾患的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其三,善于移情。要学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扪心自问,入情入理地分析原因,推心置腹地进行疏导,切忌随意定性、横加指责;其四,注意保密。除向上级汇报外,不能随便向无关人员透露重点人的个人隐私、心理缺陷,避免发生问题,增加心理疏导的难度。
  三是要减少刺激,控制发病。心理疾患的发病,受客观因素影響很大。因此,要尽量控制客观因素对其产生的刺激。要针对有心理疾患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给他减轻一些负担。比如该停课休息要停课休息,该缓考要缓考,并在早操和各项检查中给予适当的照顾。要教育青年学生学会尊重有心理疾患的同学,不准在公开场合乱议论,不能在工作上去计较,更不许在生活中疏远歧视。三年前,我校一名男学生因患抑郁症,曾两次发病住院治疗,但均未治愈。为控制他再次发病,我们给其调整了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同学热情关心帮助他,真心体贴爱护他,但从不提他有心理疾患。他很快地和新的环境、新的集体融合在一起,其病不治而愈。
  四是要加强控制,果断处理。对重点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病情严重或突发病人,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对留校边学习边治疗的,要派专人负责管控,对因治疗周期较长,医院又不能接收的,按照有关规定,该休学的要让其休学。对严重的虽经医院治愈而又经常复发的,要按照有关规定,治愈半年后尽量做退学处理或劝其家长接回家中。但是,在处理此类青年学生中,一定要本着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慎重对待,决不能凭主观意志随意下结论,简单处理,以免因处理不当而引发事故案件,造成学校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 钟燕. 好老师在我身边[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礼大,江成俊.部队心理教育工作实务[M] 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网站目录投稿: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