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啃老族"。百度百科如此解释:"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买单,而且花销不菲。"啃老族"年龄通常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从一些医院的普通心理门诊和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做过的调查发现,一些平时在学校成绩好的"优秀生"出现问题的几率高于普通学生,而且这些优秀生有很多后来还成为了"啃老族"的主力。 职场屡屡碰壁无奈躲回家中 妈妈无奈:"孩子这个样子,我们也没有办法。平时我和她爸劝得够多了,跟她说钱挣多挣少无所谓,起码要有一份工作,老是在家闲着,精神会越来越空虚,迟早会颓废的。" 热门专业毕业、性格活泼开朗、外貌也相当不错,无论从哪方面看,程柳都不应该成为"啃老"大军的一员。大学毕业后,她曾经做过几份工作,但最终都没能坚持干下去。 23岁那年,程柳大学毕业,在父亲老战友的帮助下,进了杭州一家中型广告公司上班,由于经常要加班,加上无法处理好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干了1年,程柳便辞职了,并且决定再也不涉足广告业。 辞职后,程柳在家一待就是半年,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在诸暨四处托人为她找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可程柳还是没能处理好同事关系,并且觉得工作使自己的性格越来越沉闷。半年后,程柳不顾父母的反对,辞职和一个朋友合作开了一家网络公司。他们没有任何经验,只能边学边干,一年下来,房租、水电、人工等费用花光了程柳的积蓄,就连她从父母那里借来的3万元也赔了进去。 程柳不甘心就此结束,听说一个大学同学在广西北部湾发展得相当好,就带着父母给她的2万元,去了广西。但结果让程柳寒心,原来同学干的是传销。她在广西停留了半年,花光了2万元钱,经过父母几番劝说,回到诸暨。回来后,程柳像变了个人,整天窝在家中,看电视或是玩电脑,就是没有再找工作的意思。 不是不找工作只是时机未到 家住江新社区的贺刚(化名),优秀学校毕业后,几次找工作失意后,他得出结论:本科生的工资太低,要再深造才能有前途。于是,他去浙江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准备考研。每月房租加生活费大概在1200元左右,这些钱都是父母掏。贺刚不愿意出去工作或兼职,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考研。父母也支持儿子继续求学,虽然贺刚已经不年轻了,"儿子毕竟是在学习,我们就要支持他"。 贺刚不忍:父母的辛苦他都了解,也希望能报答他们,但他认为现在时机还不到,如果随随便便找个工作,也许连自己都养不起,更别说孝顺父母了。等我研究生毕业后,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到时候会加倍报答父母的。 心理专家分析说,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啃老族",在学生时代因为学习好就可以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喜欢,认为不用搞人际关系、不用认真与同学交往,就有好人缘;因为成绩优秀,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当他们进入社会择业时,依然不想"掉价",想要最好的工作,总以为能遇上伯乐。然而很多人总是事与愿违,于是他们索性不工作,当起了"啃老族"。而有的家长由于习惯了孩子从小成绩好,一直优秀,坚信孩子最终会有好工作,因此,对其"啃老"也持宽容态度。 反而是那些平时在校并不优秀、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不甘于"啃老"。因为不会认为自己有多优秀,他们反而踏实肯干些。而优秀生因为觉得自己"优秀",踏入社会时,往往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遇上不如意的工作不肯轻易认头。当然,也有优秀生最后工作成就很突出的,这和这些优秀生自身不断地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如到工作岗位后不断调整自身的期待,摆正自己的位置,最终使情商和智商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