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自在端严相利他悲悯心


  "自在端严相,利他悲悯心"出自《石田法熏禅师语录》,原句"现自在端严相,起利他悲悯心。水茫茫月沉沉,众生无尽,我愿方兴,晓而复昏,泯去来今",是眉山法熏禅师在其门人了觉、师坦所编《石田法熏禅师语录》中对水月观音的赞词。"观自在"最初本是玄奘法师对观世音菩萨的新译,含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之意。观音菩萨行慈运悲,具普救世间的广大悲心,故"起利他悲悯心"是观音菩萨救护众生最根本的愿力。该《语录》中,在开首即对观音菩萨赞日:"入正定,作正观,众生受苦,我心何安。随类现身无处觅,天风卷海夜涛寒。闻声闻无所闻,见色见非是见。燕坐盘陀,不定不乱。尽大地悉证圆通,我方满度生悲愿。"指涉了观音菩萨"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慈悲与方便之心和具有广泛利益众生的大威神力。
  一、西安博物院藏观音菩萨造像概述
  观世音菩萨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使其成为民间崇拜较为普遍的菩萨,在佛教各种图像中,观音菩萨像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多样。在历代的造像中,观音菩萨所占的比例极高。根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著的《西安文物精华——佛教造像》及展线上的文物统计,仅西安博物院明确定名为观音菩萨的单体造像就23尊,若按年代分类,则北周6尊,隋代2尊,唐代10尊,明代3尊,清代2尊;若按材质分类,则石质造像10尊,铜质造像13尊;若按型式分类,则分为立像(16尊)和坐像(6尊)两种(除一尊菩萨头型式不明)。另有观音作为胁侍菩萨的西方三圣像2件。这些观音菩萨的造型从早期的线条厚重、装饰简素、衣着朴拙,到中期的线条圆熟、天冠璎珞及衣饰图案精美、式样繁多、敷彩浓艳、金碧辉煌,再到后期的返朴归真、简雅肃穆、精美秀丽,清晰地展现出观音信仰在西安地区的发展态势和演变过程。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她又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道,被称为四大菩萨,以浙江普陀山为弘法道场。佛教中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各观音体系中,又有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四臂观音、杨柳观音等等之变相。观音信仰不仅在法华信仰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独立的观音信仰也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西安博物院藏观音造像从早期的定慧之相到普世的三十三相,从大乘般若的西方三圣相到密教的十一面观音相,及至后期藏密的四臂观音相,充分体现了观音信仰对于广大信徒的重要意义。
  二、观音菩萨随类幻化之定慧相和法身大士相
  观音菩萨可化身千百亿,形象千变万化,性别随信众需求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尔时世尊。复遍观察净居天官。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愍念多众生故。住陀罗尼形。而为众生演说安立。劝进随喜解其理趣。为修行者开示法要及诸护摩。"表明观音菩萨为男身。经文又说:"人于普光明多罗三昧,以三昧力,从其面轮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随光流出现妙女形…多罗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药叉,无一非子者,故号世间母""以清凉光普照众生,犹如世间清凉月轮能除热恼,一切幽瞑无不照了,复过于是含嬉微笑,怜愍众生犹如慈母。"《大日经疏五》亦云:"此是观自在三昧,故作女人像。多罗是眼义,青莲佛是净无垢义。以如是慈眼摄受群生,既不先时,亦不后时,故作中年女人像,不大老不大少也。"表明菩萨亦可幻化为女身,或少女形,或中年女人形,或慈母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观音的男女之相解释为:"观音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作男形;主定德者,名多罗,作女形。"
  在印度早期观音信仰体系中,观音的性别都是男身,很难找到女性形象。受印度影响,我国观音像在初传人时多蓄有胡须,示现威武的丈夫相,西安博物院藏北周时期的两尊观音菩萨像虽无此特征,但从其帔帛、长裙及胸部平缓来看,男形特征还是较为明显。其中一尊保定五年铭赵颠造观世音菩萨像(图一),面形丰满,鼻翼较宽,威武雄壮,跣足立于覆莲花座上;另一尊天和二年铭李嶯造观世音菩萨(图二)的头、手均残,但身躯伟岸挺拔,丝毫不具女性特征,应为男形形象。唐宋以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加快,观音作为佛教神團体系中信仰最为普及的一位菩萨,也成为中国化的一个典型,发生了从男身到女身的重大变革。
  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观音菩萨还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中的大菩萨,现法身大士相。《无量寿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净土中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弥陀净土观音菩萨,是一切观音的本位,是最重要的观音菩萨形象,在修行者功德圆满时,引其往生净土,永远脱离痛苦。为了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顺随众生需要的因缘示现,在不同的经典中,描绘有不同的相状。作为西方三圣之一的观世音菩萨,她的典型特征是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如馆藏隋代董钦造鎏金铜弥陀佛像即是一件表现西方净土世界的整铺造像(图三),主尊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两身菩萨分立主尊佛两侧,其中左侧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宝缯向两边飘扬,顶桃形火焰纹头光,身披珍珠璎珞,跣足立于莲花座上,右臂自然下垂,手中平托一莲蕾,左臂上举,用拇指、食指捏一宝珠,身姿优美。
  馆藏唐代鎏金西方三圣像(图四),由结踟趺坐于仰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组成,三尊像以一枝一梗三茎枝叶繁茂的莲花枝托起,佛后有舟形镂空背光,两尊菩萨后各有桃形镂空顶光,台座以一层海棠形高床和一层莲花形高床组成。其中左胁侍观世音菩萨高6.7米,头戴装饰华丽的化佛冠,上身坦露,下着长裙,右臂从肘部上屈,手执杨柳,左臂下垂,手提甘露瓶。
  净土信仰中的观音虽处于附属地位,但净土往生型的观音信仰在后世整个观音信仰体系中却始终拥有重要影响。
  三、观音菩萨之三十三相
  观音信仰的最初模式是救难信仰,经历了从救海难到救一切难的过程,最终以《普门品》为总结,形成了完整的观音救难信仰体系。救难的形象常因时代、环境、风土人情、知识习惯、众生类别的不同而示现不同的面貌。《妙法莲华经》说这位菩萨有三十三种化身:"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依同样模式可化现辟支佛、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等三十三身。《楞严经直指》:"现观世音三十二应身,挽斯世斯民。"说他能现三十二应身,即三十二相,加上本相为三十三相。众生应以什么身份得度,观音菩萨就现什么身,或佛身、或居士身、或比丘身、或童男童女身。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清代《观音应身图》,则以中国特色的"三十三观音"取代了佛经典籍中的"三十三应化身",获得更为热烈的欢迎,使观音信仰走向民间化和世俗化,产生了一种不同于正统佛教的新的信仰形态,它所具有的随意性、通俗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中国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完全中国化的观音形象相继涌现出来。民间化的三十三观音以不同相貌、姿态、场景和所持法器区别,以此标准衡量,西安博物院的观音造像大致可分为杨柳观音相、麈尾观音相、青颈观音相和送子观音相等。
  1、杨柳观音相
  观音菩萨的形象千变万化,但由于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及修法传承上的需要,观音菩萨又需要某些固定的形象成为她的标志特征,因此以女性慈母形象,手持净瓶、杨柳以甘露滋润芸芸众生的杨柳观音形象便成为了最典型和普遍的观音造型。
  西安博物院藏三尊贴金彩绘观世音立像(图五至图七),面型椭圆,双目细长,头梳高髻,戴化佛冠,胸佩繁复华丽的璎珞。右臂从肘部上屈,手执杨柳,左臂微屈于腹前,手提净瓶,跣足分别立于仰莲花上。三件观世音菩萨通体贴金绘彩,红、绿、黄三色鲜艳夺目,光彩熠熠。
  另有一件白石观音像(图八),仅存上半身。菩萨头梳高髻,戴化佛冠,胸前垂有扁圆与双条形璎珞,臂着钏,腕戴镯,装饰与前三尊无异。右臂从肘部上屈,手执杨柳,坦露上身,肩搭帔帛,下着长裙。
  2、麈尾观音相
  麈尾观音即拂尘观音,民间常见的观音法相之一。麈乃兽名,《埤雅·释兽》:"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古时流行名士执麈尾清谈风气,魏晋文人称之为"麈谈"。麈尾作为佛教用具,以其除尘、驱赶蚊虫,称之为拂尘,意在"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中国古代神话中,麈尾是神仙手中具有神威的宝物,佛教中观音菩萨手持拂尘,表示有"大威神力"。拂尘观音的法相特征,是立或坐于莲台之上,左手或持净瓶或作说法印,右手持麈尾。后世民间供奉的观音圣相中常见拂尘观音,在西安礼泉寺遗址出土的造像中,一手执拂尘、一手提净瓶、大小不等的观音菩萨像甚多。
  西安博物院具这种特征的观音菩萨共6尊,其中有礼泉寺出土一尊,为圆雕观音菩萨像(图九)。菩萨神情庄重严肃,坦露上身,左手曲举执拂尘,右臂抬起手执净瓶。另有一尊半跏趺坐于仰覆莲花束腰须弥座上,左腿轻屈于腹前,右腿下垂,左臂上屈手执拂尘,右臂下垂掌心朝下置于右膝;余4尊造像均跣足立于仰覆莲花束腰须弥座或圆形座上,头戴宝冠,上半身裸露,脐以下着轻薄如纱长裙,左臂自然下垂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手执拂尘。其中有两尊极具女性形姿,身体扭曲呈"s"形,衣饰华丽,装饰繁缉,阿娜多姿。
  3、青颈观音相
  青颈观音,形象特点是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造像特征为倚岩,左方有瓶,插以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佛身。
  西安博物院藏明代观音菩萨坐像(图十),头梳高髻,戴化佛冠,颈带项圈,胸佩璎珞,双臂着钏,双腕戴镯,上身半裸,肩搭长巾,长巾自肩下垂绕臂,一端提于右手。右腿屈立于座上,左腿下垂,脚踩一长茎莲花。右臂搭于右膝上,左臂撑于岩上,左手旁置一瓶,瓶口残毁。座下两侧各有一身供养沙弥仰望着菩萨,虔诚恭敬,右侧沙弥双手合十,左侧沙弥手捧长茎莲蕾。
  4、送子观音相
  观音菩萨传人中国之后,因为各种灵验应化、救苦救难的事迹,而产生了游戏观音、白衣观音、水月观音等等多种形象,但尚无送子观音,又由于民间世俗的需要,人们便在她的众多神通之中,依据经典又增加了一项重要的"送子"功能,成为诸多观音形象中最为有名、流传最广的一尊。
  西安博物院藏清代铜质鎏金送子观世音菩萨坐像(图十一),菩萨头梳高髻,披长巾,跣足游戏坐,双手扶持一小孩坐于右膝之上,右手扶孩童肩部,左手托着孩童左脚,孩童胸腹部围一裹肚,呈骑坐状,显活波顽皮样。
  四、十一面观音相和四臂观音相
  十一面观音相是密教系统中最著名的观音之一,有着自己的陀罗尼神咒和独特的形象以及特殊的手印,每种不同的身咒和不同的手印都侧重解决不同的问题,最终则是要即身成佛,实现最高的解脱。十一面观音出现在汉译经典中较早,《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记载,持诵这一神咒的信众,现身可得十种功德及四种果报。由于此神咒具有的随喜功德和果报具大威神力,契合人们心中所愿,故历代以来有不少人持诵该咒并尊崇该咒本尊十一面观音。
  西博所藏唐代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立像(图十二),肩披长巾,下着轻薄贴体的长裙,跣足立于高4.8厘米的覆莲花束腰座上。菩萨右臂下垂,手提净瓶,挚一枝长茎莲花,左臂从肘部上举,手执拂尘。身躯向右倾斜呈"s"形,身体比例适度,动态变化惟妙。十一面的配置有种种不同,并有二臂、四臂、八臂的差异。
  另一尊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立像为明代铜质(图十三)。此尊造像上身裸露,肩撂长巾,下着拖地长裙,臂着双剑,与前尊造像的不同处为八臂十一面。十一面均头戴花冠,下三面呈喜悦状,中三面呈严肃状,上三面呈愤怒状,再上一面呈暴怒状,最上一面应为佛面。十一面观音的十一个面,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前三面为大慈相,是菩萨见到行善众生时,生出慈心的大慈与乐相;左三面为大嗔相,是见到行恶众生时,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见到净业众生时,所发出的赞叹、劝进相;最后一面暴笑相,是见到善恶杂秽众生时,为使其改恶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顶上的佛面,是为修习大乘的众生所作的说法相。
  密教的观音造像,不但显示了观音信仰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变化,而且也成为这一时期整个中国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其中的四臂观音是西藏的守护神,自性清净无垢,不为烦恼、所知迷障,是藏密大悲观音的主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四臂表示发心四愿。在藏传佛教中,四臂观音是"嗡嘛呢叭咪畔"六字大明咒的主尊,该咒语是中国民间传弘最广的真言,持诵此咒的利益非常广大,不仅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而死的恐惧,还可使寿命增加、财富充盈。即使命终之时,通往三恶道诸门也得以封闭,而会往生善道,因此广受民间崇拜,藏族老幼家家户户都在吟诵此咒。
  西安博物院藏明代铜质鎏金四臂观世音菩萨像(图十四),头梳高髻,戴化佛冠,面相寂静含笑,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观者都能尽得解脱。宽额有毫光,嘴唇涂有紅色,四臂均着双钏,戴双镯,正前两臂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侧两臂从肘部向上半举。右手拇指与食指弯曲成环执佛珠,其余三指伸直向上;左手拇指与无名指拿一长茎莲花。足腕戴花镯,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
  五、余论
  在深广的智慧中,观音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可"随类化度",她所具有的解救现世苦难的大慈悲、大神力、大智慧尤为世人所仰仗,是求福免灾的易行法门。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影响之大堪比佛祖释迦牟尼,在亚洲各国的佛寺殿堂之中,这位菩萨也被万众敬仰,1976年郑僧一先生发表的一篇研究观音的长文,题目即为《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由该文的副标题可见这位救世菩萨普受尊崇的程度。于君方著《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一书中阐述道:由于女权主义和佛教法师移居西方的因素,观音菩萨在欧美也广为人知。
  古代印度佛教中的各类观音信仰经典几乎都传到了中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描述观音菩萨的般若法门既代表了大乘佛教般若学的精髓,也体现了观音信仰的又一次重大扩展,这种新型的观音信仰可称之为"智慧解脱型"或者"般若观悟型"。从救难型的观音菩萨信仰,到净土往生型的观音信仰,再到智慧解脱型观音信仰,以及全面密教化的观音信仰,观音文化始终适应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世现实的救难型观音信仰也始终占据着主流的观音信仰形态。西安博物院所藏早期至晚期的各式观音菩萨造像是观音信仰在各时期盛行的集中反映,展现了观音信仰在民间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网站目录投稿:寻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