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谶语一出惊海外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初夏之时,炎炎日盛。苏州刘家河海上,二百余艘皇家宝船正迎风破浪,前行中的首艘宝船上站着一人。这人倒也奇怪,身上蓝袍紫蟒,却不许随从侍卫近前,直直的在那里举目远望。
  不久前,这位内官监奉旨出海。皇帝朱棣问他:"三保,你可知因何出海?"
  郑和跪在地上,朗声应道:"壮我中国,扬威异域。"
  朱棣摇了摇头,说:"起来吧!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郑和起来依旧躬着身子听着,心中已经猜到七八分。皇帝一直担忧着那件事,便是靖难之役中消失的允炆帝。想到这个,他像往常一样,聊以"伪帝已亡,终无全尸"等语宽慰着皇帝。
  朱棣不耐烦听这些,望着郑和的眼神突然变得异常犀利,他像一座山似的低声压过来:"你不懂!当年大破奉天殿的夜里,朕做了一个怪梦。梦到自己飘飘荡荡,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隐约处看着一座小岛,那里有个身影,倒像是允炆。只见他浑身是血,披头散发的瞪着朕。朕便上前拿剑去劈他,他却狂笑着远去了,朕想追又追不上、、、、、、"说到这里,朱棣停下叹了一口气,若有所思。
  郑和听得一阵心惊,见皇帝不说话,又不敢抬头去看。于是,低着头附和了一句:"皇上,这都是梦,是、、、"这个"是"刚从嘴里吐出,就被朱棣打断了:"虽然是个梦,倒像是上天给朕的一个谜谶,被它缠扰了三年,一直不得其解。"
  郑和心里明白,皇帝深信此梦,自然是有道理的。当年皇帝还是燕王的时候,曾梦见太祖赐大圭,意欲传位,醒来后便出一王孙,其貌与己如出一撤,认为大圭乃是谜谶,应在了此处。于是,便问:"皇上所云的谜谶是什么?"
  朱棣接着说:"朕梦中的那个人化作一道天机降下,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位不过三,岁不过四,始乱因竖。岁过位不过,中兴有令主。位过岁亦过,天朝将落幕’等语,朕百思不得其解。三保,这个心思朕一直未言,直到今日对你一个人提起,只为着一件事。"
  郑和正在琢磨那三句谶语,听到皇帝说"只为着一件事"时,立刻又跪下伏地高声道:"请皇上示下,三保万死不辞。"
  朱棣脸色一紧,嘱咐道:"此事乃是你我之间的私密,只许藏于心中,绝不可外传,免得被人利用,致使伪帝余孽作反。此次你出海,一则扬我国威于海外,二则利我国财于疆内,三则扫平余党无可附。切记一旦巡查到伪帝踪迹,万不可诛戮,保送归朝,致南宫了此一生,便算是造化。届时广传民间,以示朕之仁政,抑或能消此谶也就罢了。"
  郑和吓得一身冷汗,忙磕头连说:"不敢,不敢。微臣谨记于心,敢不殚精竭虑?"毕竟是皇帝跟前的信宠,到底胆大些,见朱棣未再说话,便问:"皇上,这几句谶语暗藏什么玄机,致使您、、、、、、"郑和故意不说出下面的话,因为跟前的这位皇帝,一直以来都以雄才大略,坚强刚毅而闻名天下。如今,因为一个梦中的几句话,使自己寝食难安,与之前的形象大相劲庭。所以,在这个时候用任何一个软弱的词都是不稳妥的。
  朱棣虽然心里明白,却不发作,冷笑着摇头说:"朕亦不解,只是觉得有不详之气笼于上方。"郑和知道皇帝说的是真话,这几句谶语确实不易破解,总有股不详之音,耐人寻味。
  三保太监郑和带着皇帝托付的两道使命,前后共七次下西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虽谓之"航海先驱",却始终未完成皇帝的另一道任务,也是其一直耿耿于怀的心事。直到皇帝朱棣驾崩于远征途中,郑和得知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因未尽使命而愧疚一生。次年,洪熙皇帝在位十月崩,时年四十七岁。至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崩,时年三十八岁。郑和于宣德八年亡于古里,弥留之际,其突然呼喊"永乐皇帝"、"微臣该死"、"洪熙帝仅一年"、"宣德皇帝不明之症久矣"、"立庙建文"等等,声泪俱下。只是旁人不懂,使这谜谶终无人破解。
  纵观大明,一十六位皇帝。太祖传至建文四年,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先,夺位改制解禁阉宦于后,此举有悖人伦,或许招致天谴。遂朱棣之后大都位不过一、二十年,年岁不过三、四十岁,皆为短命皇帝,正应了"位不过三,岁不过四"的谶语。那么,其中"始乱因竖",这一句则应在英宗朱祁镇的身上,"竖"暗指阉宦,王振诱之土木堡之变,才使大明元气大伤,从此阉患不绝,也是成祖当年改制所留下的隐患。后有嘉靖、万历皇帝在位超过三十年,年岁超过四十岁,恰恰因为这两个皇帝的荒诞出奇,导致大明江山的败亡,又应了那句"位过岁亦过,天朝将落幕"的谶语。郑和历经三朝,临死前才意会其中奥秘,只是已经太迟了。
  至于"岁过位不过,中兴有令主"的谶语,则应在本书立著的大明第九代弘治皇帝朱佑樘。此皇帝虽无太祖开天之业,又无成祖辟地之功,但其人所作所为,皆为历代帝王所不完具的人之本性。所以,本人欲以疏漏之笔详尽传扬。
  老官斋人作于2016年3月14日16:09时
网站目录投稿: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