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法制副校长作为推动依法治校和和谐校园创建,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基层中小学的"标配"。 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校虽普遍配备法制副校长,但其身影更多地存在下发的文件里,校园的墙壁上和领导的汇报中,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法制副校长姓甚名谁,有的甚至不知道学校有法制副校长,也根本不知道何时开过法制教育课。在一定程度上,法制副校长成为了完成上级要求和应付检查的工具。 法制副校长在文件里迟迟走不出来,既有工作认识和工作态度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工作机制和工作环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法制副校长走到学生面前,要迈过三道关。 其一,业务关。法制校长要既懂法律又懂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挂上校长身份,就意味着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而要成为合格的学校管理者与称职的法制校长,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功底做支撑,否则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效果往往也难以尽人意。 其二,经费关。学校法制副校长们开展工作,并没有明确下拨专项工作经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可能单靠几节法制教育课,开展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必定会产生经费开支。此外,法制副校长的学习、培训和交流等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现在中小学校大都经费紧张。这些使法制副校长们的工作,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三,奖惩关。严格奖惩是调动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中小学法制副校长们的工作中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既没有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法制副校长的奖励,也没有对工作成绩差的进行惩罚。另外,法制副校长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也大多不会把法制副校长的工作作为考核指标。这些都会伤害到法制副校长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横在法制副校长面前的三道关,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如若不然,则可能会使法制副校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也会让这一职务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