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常遇春杀降俘虏是真的吗明朝常遇春常茂是怎么死的


  常遇春从25岁起追随朱元璋,征战15载,至40岁暴逝塞北。纵观他的一生,常遇春从来不是一个完人,曾经杀过降兵;但他从来都是一员名将,一位从未败过的名将。
  常遇春杀降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叫做杀降,按照语义来说,杀就是杀人的意思,降在军事上一般都是投降之意,组合在一起就是杀投降之人,杀俘虏。那么,常遇春杀降也好理解了,就是常遇春喜欢杀投降之人,喜欢杀俘虏。
  常遇春喜欢杀降的事情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按照明史记载,1359年的时候,常遇春辅佐朱元璋攻克九华山之际,陈友谅有将近3000人次成为了朱元璋军队的俘虏。然后,这3000多人就走到了时间的尽头,当天晚上常遇春就违背了徐达的意愿,私自将这3000多个降卒给杀掉了,还丢在了一个大坑中,埋了。
  只不过,按照常遇春的为人作风,并不是轻易杀人之人,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推断,常遇春的这个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虽然是降卒,但是谁能说的准他们不是诈降;第二,就算全然归顺,保不准这些人在看到陈友谅得势后是否会临阵倒戈;第三,养这些降卒需要粮草,但是军队的粮草来之不易。也许上述理由都不是常遇春的考虑范围,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常遇春的杀降问题。
  身为将士、身为将领、身为将军,杀人在所难免,但是常遇春杀的人比别人多一些,因为他杀降、还屠城。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历史记载,在明史常遇春传中写道,朱元璋曾经写书劝告常遇春说,如果你把整个城的人民都杀了,就算地再多,没有人住里面,没有人生活,这城最终也只会变废城,这地也终将荒废。由此可见,常遇春真的是杀降过还屠城过的。
  但是就这样给常遇春定罪,认为其嗜杀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这些被常遇春屠城的城市中,这里面的平民都是极度不配合,甚至还反抗的,为了安抚将士,就让将士对这些平民进行了抢的政策。
  实际上,常遇春在经过朱元璋的劝说之后,放弃了屠城的想法,但是仍旧气愤那些极力反抗自己的平民,于是就有了"此地刁民,实在该杀"的喟叹,谁知手下的将士还以为这是常遇春下令屠城的指示,就对整个城池进行了屠杀行为。等常得知消息制止的时候,手下的将士已经杀了方圆十里之内的平民了。
  因此我们只能大致目测常遇春一生到底杀了最少也有1万人次,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常遇春怎么死的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朱元璋还曾对人言道:"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见对于常遇春的死,朱元璋还是十分悲痛的。再看当时的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还需要多次用兵。朱元璋没必要在此时自毁臂膀,那么常遇春又是怎么暴逝的呢?
  作为一军的统帅,常遇春却总喜欢冲锋陷阵。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当时常遇春"拜谢",可是到了战场,依然我行我素,"单骑突其阵"。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加上不停的征战,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可能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
  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而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极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网站目录投稿:夜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