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阅读中如何借助语境提高理解能力记住一个


  语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一个语段或一个语篇,说得通俗一点,狭义的语境就是指阅读者阅读一篇文章时所面对的特定的上下文。本文所说语境即指这种语境。
  语境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人所共知,因此这里不再多说。
  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语境去理解语言。
  如何利用语境去理解语言呢?笔者以为,利用语境去理解语言,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把握住一个根本原则,这个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境(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境不离人(即作者的生平经历)。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登高》是杜甫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有伤秋之情、有孤独之感、有寂寞之愁、有羁旅之悲、有思亲之痛、有念友之思、有伤病之苦、有虑国家之艰等等。阅读这首诗歌,要挖出这里边的这些感情,不结合杜甫的生平、不结合杜甫的思想、不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不结合杜甫当时的处境,不从上述的四个方面去品味词语,就很难进入诗歌,就很难读懂诗歌。、
  由此可见,这个根本法则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要讲究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者要运用好以下三法:
  1. 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的称呼就有三种:白求恩同志、白求恩医生、白求恩。怎么理解这种称呼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联系上下文。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称"白求恩同志"是从政治的角度说的,称"白求恩医生"是从工作的角度说的,称"白求恩"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转述别人的话,一是把上面几种情况合起来说的。
  由此可见,上下文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2. 要注意抓关键词语。在理解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拿朱自清的《背影》来说,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有这么两句话:"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这篇文章时,读到这里,阅读者必须要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流泪?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会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切实的理解。
  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流泪"呢?基本策略是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这两句话中,哪些是关键词语呢?从整个句子出发,有三个:攀、缩、倾。品味时,读者只要抓住了这三个词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
  首先"攀""缩""倾"这三个词语均为动词,作者在这里用这三个动词,活画出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
  其次,再联系上文,有两点值得读者关注: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父亲此时的心情很不好。
  第三,把我们前面的分析综合一下,就会发现:父亲在年纪很大、行走不便、心情又不好的情况下,还要亲自走一段并不容易走的路给儿子买橘子,这不正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爱吗?可是"我"又是怎样做的呢?两相对照,这不正是作者流泪的原因吗?
  3. 要学会知人论世。什么是知人论世?这首先得从孟子说起。孟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把孟子的这几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在后世影响甚大的"知人论世"说。
  孟子的这个学说可谓是透彻地把握住了阅读理解的规律。读者诸君只要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你就会发现,我们在理解某些作品的时候,如果不结合作者、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拿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讲。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选的最多,但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在阅读理解的时候,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难。
  那么,鲁迅先生的作品究竟难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难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形式,二是思想内容,三是相关知识,四是能力欠缺。在这四难中,后一难属于阅读能力,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前三难其实属于阅读方法。换句话说,前三难是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时候,对鲁迅先生所使用的语言的时代特色、个性特色了解不够,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及其产生、形成的背景了解不够,对鲁迅先生作品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
  正是因为这三个不够,才导致了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候,感觉较难,感觉不易理解。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呢?办法很简单,就是知人论世。说得详细一点,就是多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鲁迅先生语言特色的时代因素等等。
  我想,只要我们在这些方面把该补的东西补上了,该读的东西读通了,所谓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难于理解的感觉也就逐渐消失了。
  总之,语境是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客观事实,理解语言时,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驾驭、运用这一客观因素,语言的理解就会顺畅得多、容易得多。
网站目录投稿: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