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很多酒肆宋朝人有多爱喝酒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年间,都城汴京繁荣的一面,也是当时最真实的历史写照。五米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房屋、桥梁建筑等。不过有人发现,《清明上河图》有很多酒肆,酒肆就是指酒馆,在画中几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酒肆,难道宋朝人这么爱喝酒么?其实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大家都爱酒,而且酿酒的技术也是在宋朝年间获得了巨大突破,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透过《清明上河图》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许多酒肆,仿佛到处飘散着美酒和菜肴衬托着繁华与惬意。北宋人爱吃酒,无论草莽英雄的水浒一百单八将,还是吟风弄月的那些欧阳修、苏东坡和王安石们,当美酒遇到北宋,整个时代都醉了,醉的那么有情调,醉的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打开清明上河图仿佛会被一阵阵酒香所陶醉。
  这是一个政府鼓励、全民畅饮的时代,无论是东京的七十二家正店,还是村野乡居的浊酒一壶,宋人都在杯盏之间体味着太平盛世的美好。随着《清明上河图》画卷的打开,汴京城宛如复生。著名的虹桥横卧在川流不息的汴河上,舟船往复,古柳参差。虹桥南面有一家名为"十千脚店"的酒馆,则是人烟繁盛的酒楼"孙羊正店"。 同是酒楼,"正店"和"脚店"有什么区别?让我们走出《清明上河图》,走进宋朝看个究竟。
  酒从宫廷飘出,气度雍容又带几分英武的宋太祖赵匡胤下了紫宸殿,完成了一天的朝政,赵匡胤兴致颇浓和几位亲信大臣喝了起来。《涑水记闻》中记载,赵国胤曾说:"朕每日宴会,承欢致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
  写到这儿还能想到"杯酒释兵权",一杯美酒换来了天下兵马的权力,这酒怕是醉的太值得了,甚至此前在研究平定天下时,他也要冒着风雪去赵普家吃酒烤肉。宋朝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喝点酒。酒酣微醺间,眯眼看朦胧的月色,谈兴便浓。宋朝全民饮酒这事,说起来还与宋朝的酒政制度有关。
  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尽管与唐朝天宝年间的八百五十万顷田地相比,北宋天禧五年( 1021年)的五百二十四万顷耕地数字少了些,但由于占城稻的引进与大力推广,宋代粮食生产呈现新的局面。《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与本土粳稻相比,籼型品种的占城稻不仅"不问肥瘠皆可种",而且产谷量高、成熟期早,能避免秋早的威胁,十分有利于推广。据李映发在《宋代酒文化考察》中的考据,当时江南稻谷亩产能达三石。
  北宋有一个十分被人诟病的国策:"外轻内重、强干弱枝",即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这使得北宋政府自创立起就背负着沉重的财政压力。北宋初年,政府还延续五代时的"禁酒"政策,如宋太祖建隆年(961年)下诏:"应百姓私曲十五斤者死,酿酒入城者三斗死",但后来为维持庞大的财政支出,朝廷就逐渐松驰"禁酒",并且将酒业收归中央,从而可抽取税收。这种对酒类进行专卖的制度,称作"榷酒"。
  在榷酒下,"正店"和"脚店"应运而生。"正店"是指有酿酒权的铺,"脚店"则无酿酒权,所售酒都从"正店"批发。《东京梦华录》即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在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大宋朝,人们有理由也有条件沉浸在汴京的花气酒气中。 宋朝酒水专卖的成功秘诀在于" 抓大放小"。
  一是抓住酒曲,放开酒水。通过计算正店购买的酒曲数目,就能判断出营业额,每年该缴多少利税。当时,政府设专门造曲的机构,都曲院就是汴京城最大的造曲机构。 政和二年(1112年),为了提高"国企员工"的积极性,一位叫董正尉的江浙发运副使请奏推广"比较务"。何谓"比较务"?好比一个企业分出若干个小单位,各自包干利润课额,相互竞争,比较盈亏,然后从盈利中提取奖金,以此激励他们改善经营管理。
  二是抓住正店,放开脚店。朝廷让脚店成为正店的分店、加盟店或经销商,这等于以店制店,省了朝廷很多事。官库,就是官办的酒厂和贮酒的仓库。拍户,就是从官库里采购酒水的酒家。朝廷给官库规定指标,每年必须卖掉多少酒,上缴多少利润,官库再把这些指标分解给拍户,根据拍户往年销酒的能力,规定每年须从官库采购多少酒。 榷酒制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以至于汴京城脚店不下三千户,更涌现出一些著名酒楼,那情景是:"花阵酒地,香山药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酒成了北宋繁华岁月的象征。
  被酒浸润的宋人
  除了当时所饮的粮食酒(米酒),当时还有果酒、黄酒、配制酒。果酒,主要有葡萄酒、梨酒等。配制酒主要包括植>植×制物鲜花入酒、草药入酒。宋人庞元英在(《文昌杂录》里提到的榠楂花酒和酴醾酒,就是采用浸泡工艺而成的配制酒:"京师贵家多以酴醾渍酒独有芳香而已,近年方以榠楂花悬酒中,不惟馥郁可爱。"宋朝名酒"
  瑞露",也是用桂林千万株桂花酿制而成,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酒志》中记载道:及来桂林而饮瑞露’,乃尽酒之妙,声震湖广。"鲜花入酒,盏间花气袭人,郁郁菲菲,宋人的风雅,在酿酒中也体现到极致了。药酒则是以中草药入曲,《北山酒经》中收录的十几种曲酒制法,几乎每一种中都有中草药,数量最多的,可达到十六味。
  宋酒琳琅满目,酒名亦美妙绝俗。汇总张能臣《酒名记》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粱录》等文献,可知宋代名酒有二百八十余种。 不过,并不是每个爱酒的人都有好酒量,可以酣畅淋漓喝个痛快。若酒量一般,家中又藏酒颇丰,喝不完过了保质期,岂不暴殄天物?宋神宗元丰年间,被人遗忘的偏远之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翻开了新的历史。失了颜色的山河人家,开始有了生动明媚的色泽。
  宋真宗年间,汴京城新开业的王氏酒楼开门迎客,欢彩楼门高挂,栀子灯悬起,案上摆满了精美酒器。客人络绎不绝,店家忙得不亦乐乎。在众多宾客里,有两位男子特别醒目。他们一言不发,从早上喝到了午后。店家见他们衣着光鲜,不像是来吃霸王餐的,便只顾着上酒,不敢打扰他们喝酒的兴致。随着时间过去,被喝空的酒碗越叠越高,旁边往来的客人,也被这两位男子震惊到了。又过了几个时辰,天色渐晚。店家打发小二把门口的栀子灯点上,回过头来发现白天来的那两位男子还在喝酒。
  从天亮喝到天黑,他们面不改色,没有醉意。两位男子的好酒量,立刻传遍京城,人称酒仙。二位男子是何人?大臣石延年和刘潜。这段事迹被《宋史》记载了下来:"年喜剧饮,尝与刘潜造王氏酒楼对饮,终日不交一言……饮啖自若,至夕无酒色。 宋真宗年间,如果你走到大街上,看到有人在树上喝酒,也别惊讶,搞不好也是这位石延年大人。石延年字曼卿,生性豪放飘逸,性情狷介耿直。因为酒量好,人称"石五斗"。五斗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斤,虽然绰号有夸张的成分,也足以说明石曼卿的酒量非常人能及。
  除了能喝,他还变着花样喝酒,行为不羁。有魏晋风骨。《梦溪笔谈》载: "石曼卿喜豪饮。与布衣刘潜为友……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着械而坐,谓之"囚饮。饮于木杪,谓之巢饮。以稿束之,引首出饮,复就束,谓之鳖饮。夜置酒空中,谓之徒饮。匿于四旁,一时入出饮,饮已复匿,谓之"鬼饮"。其狂纵大率如此。廨后为一庵,常卧其间,名之日扪虱庵。未尝一日不醉。仁宗爱其才,尝对辅臣言,欲其戒酒。延年闻之,因不饮,遂成疾而卒。" 石延年饮酒花样之多,令人瞠目:有时爬到树上喝酒,有时戴着脚镣饮酒,有时在屋里吊着一个绳套,喝酒的时候把脑袋伸进绳套里去,喝完再把脑袋缩回去。宗仁宗即位后,爱惜他的才华,对近臣说,希望他少喝一些。石延年知道后,听了劝,但不喝了却得了毛病,不饮而死,看来北宋人喜欢喝酒是历史上一个较为"勇猛"的时代,合上画轴,依旧让人想到昔日的繁华与调离,让人为之叹息。
网站目录投稿: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