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自我认知 我来问几个问题: 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你是聪明还是笨? 你内向还是外向? 你勤奋还是懒惰? 勇敢还是胆小? 面对这几个问题,相信每个人自己心里都会有所答案。比如就拿我来说,我是男的,还算聪明,性格偏内向,有点懒惰,比较勇敢。这些答案就是我对自己的心里认知。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这是百度百科对自我认知的解释。其实说白了,自我认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本事,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就好比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小本本,上面写着自己的各项能力,各项特点。每当我们要干某件事时,我们就会先翻开小本本,看看自己行不行,根据自己的能力应该怎么做。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做事比慢的自我认知,那么他在写作业时就不会刻意去追求速度,就会拖拖拉拉的,不紧不慢的;相反,如果孩子形成了速战速决,有问题立刻解决的习惯,那么他在写作业时就比较积极认真,争取尽快完成。 所以,自我认知决定着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做事的态度。我们任何的行为都是从自我认知出发,符合自我认知的标准。这是因为我们人有天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性。我们不可能明明内心非常厌恶,却在行为上表现的非常喜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很多人生活中就是明明很厌恶却表现的很喜欢,那是因为他们在表演,并不是他们的真实行为。再好的演技,也总会有露馅的地方。比如这几年比较火的的微表情心理学,就是依据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性,从而判断推理出人的真实想法。 所以,一旦人建立了自我认知,那么人就必然按自我认知的属性去行事。 02、自我认知是什么怎么建立的 自我认知并不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发育,认知水平的提高才不断建立的。 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建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无自我认知:2岁前 2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自我认知的,因为此时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出这种认知能力,当然也就不会有自我认知概念。 而到了2岁左右,人的大脑开始分化,孩子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 虽然这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孩子并没有产生自我认知。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严格区分自我和外界,他们往往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因此我们会发现这阶段的孩子"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他们往往受自我的支配,不能很好的自己跟周围环境的关系。 2、自我认知萌芽:3-6岁 3岁的孩子大脑进一步发育,认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上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接触的增多,这一外部条件,让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初步产生了自我认知。 但因为幼儿园孩子共性多,而特性少,因此提供的区别信息也不会特别多,在加上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因此孩子即使开始有了自我认知,但也是处于萌芽状态,比较初级。 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自我认知上更多的看到的是身体、表现等显而易见的外在特征,比如有的是男孩、有的是女孩,有的胖、有的瘦等。而看不到内在的心理特质,比如勤奋、努力等,因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只能建立起简单的初步自我认知,比如我是女的,我是胖的,我跑的慢等。 3、自我认知初步建立:6岁-1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智力上产生了新的飞跃。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6-12岁的孩子开始去中心化,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特征就是能够主动且恰当的运用逻辑思维。孩子开始懂得用逻辑思考问题,能够抽象化问题。这就为孩子进一步发展自我认知建立了生理基础。 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步入小学,生活环境的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人群,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要应对父母、同学、老师和社会等多方面关系。社会化交往活动的增多,为孩子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孩子开始需要进一步定位自己,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自己究竟是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仅仅是从外部的身体特征来区分彼此,而是更多的从心理特质来看待自己。 比如5岁的孩子形容时,可能说"跑的快,擅长画画",但是10岁他再描述自己,就不再单单这些外部特质,还会添加心理特质"友好、乐于助人,擅于思考"。显然,10岁孩子的描述比5岁的更加全面,更加抽象。 4、自我认知的基本建立:12岁之后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基本接近成人,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能进行各种假设一演绎推理。他们的智力、逻辑推理水平已经相当于成人,这也是这一阶段的孩子为什么喜欢跟父母争辩,因为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发现父母言语的漏洞。 智力的发育,让她们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在12岁之前的自我认知发展中,孩子并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所以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认知会受到父母、老师的很大影响,而现在这种影响会明显减少,他们会综合考虑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基于客观的、理性的事实的来认知自我。 比如以前父母说孩子"你很棒",孩子可能会很高兴,真觉自己挺棒。但现在,父母再说这种话,他们就不会再相信了,而更多的是跟自己周围的人做比较,结合自己观察的事实来看自己是否真的很棒。 相比于年幼儿童,他们开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并不是将特质当做具体的实体,而是将其当成抽象概念。比如,这年龄段的孩子很可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比如说,我是环保主义者)而不是具体的生理特征(我跑的很快)来描述自己。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精确,自我认知开始基本建立。 0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识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体现在自我认知的不同。不同的自我认知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做事方法,最终产生不同行为结果。因此,如何帮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抓住关键期 尽管自我认知的建立时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也有相对关键期的。 而自我认知发展中的关键期就是6-12岁。 6岁之前只能形成简单的、外在特征的自我认知,而12岁之后,父母、老师的起到的认知辅助作用就非常小了。而且,这一阶段形成的自我认知对于12岁后的自我认知的建立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给孩子建立良好认知的关键期是6-12岁。 根据根据埃里克森有关社会性发展的观点,埃里克森将6-12岁这一自我认知阶段定义为勤奋对自卑阶段。 如果孩子成功的度过了勤奋对自卑阶段,正确定义了自我,那么孩子会对自己自信,拥有一种掌握和精通感以及逐渐增长的能力感。 如果孩子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错误的定位自己,那么将导致孩子产生失败感和自卑感。孩子在将来的学业追求和同伴交往中退缩,表现为较低的兴趣和取胜动机。 比如,在面对同样的考试时, 正确定位自己,产生了勤奋、自信等高效能认知的孩子,他们会对考试更优信心,因此会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为,因而所取得的成绩也更好。 而错误定位自己,产生消极、自卑等低效能认知的孩子,他们会预期自己考不好,所以他们更焦虑,而过度焦虑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有效学习。同时,他们还坑会觉得既然考不好又何必学呢?于是消极投入,结果就真的考不好了。 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认知,必须要抓住6-12岁的认知关键期。 2、贴正面标签,及时肯定鼓励表扬 不要过度惩罚或过度控制,过度惩罚和控制传递的信息是:你是不好的,你是不值得信赖的,因而会导致孩子自卑,不利于孩子某种自我认知能力的建立。 比如孩子其实挺聪明,学习也不错。但是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成绩还可以更好,觉得孩子没用功,就总是批评、打骂孩子。之前我们说了,12岁之前的孩子自我认知受父母、老师等的影响很大,所以,父母过多的批评惩罚会让孩子形成形成错觉,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因而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就会觉得自己笨,就真的不用功学习了。 所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认知,就需要父母不断的给孩子强化灌输这种认知,给孩子贴上对应的标签。比如你想培养孩子勇敢的自我认知,那么孩子表现出的行为中有勇敢的因素,父母就需要强化这个认知,告诉孩子"我看到你刚才这样做,真的很勇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勇敢的自我认知。 但是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表扬。过度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盲目自大,脱离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样做将来孩子早晚会要吃亏。 3、多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自我认知的建立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孩子自身的自我认知上,所以,越是孩子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的认同感越高。 比如同一件任务,我们想培养孩子手巧的自我认知。如果我们帮孩子完成,孩子可能获得60分的手巧自我认知;如果孩子是独立完成的,孩子却可以获得100分的手巧自我认知。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自我认知能力时,最好是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让孩子独立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设计合适的任务。太简单的任务,不会刺激孩子的自我认知;太难的任务,不仅不会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成长,相反还会打压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不行。 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某种自我认知能力时,要控制难度,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 结语 人的自我认知直接决定了我们行为处事的态度方法,而态度方法又决定了我们行为的结果。所以,培养孩子具有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要要根据自我认知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这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