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隋代青釉瓷器发展的渊源


  西安博物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历代瑰宝,在这其中有几件隋代青瓷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繁星,向人们展示着当时中国在制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继秦朝以后统一全国,历时时间短。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年的战乱,呈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9年里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以青瓷为主,它的发展过渡为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但有的地区战争少,经济继续发展促使了手工业生产,瓷器烧制工业也得到了进步。隋朝统一后,瓷业生产在这一基础上得到恢复,形成了自己特色。首先通过几件馆藏精品了解当时瓷器的特征。
  青釉印花盘口罐(图一),高14.6、口径5.9厘米。腹径12.2、底径6.1厘米,西安市东部纺织医院出土。盘口,矮束颈,圆鼓腹,底内下凹,肩部上下各有两道阴旋纹,其间设四个横泥条桥形系,青褐色釉,釉不到底,有流釉现象,施有化妆土。腹中部有一道弦纹,上腹印有叶与花形相间排列一周纹饰,胎浅灰色较坚硬。
  青釉四系盘口壶(图二),高41.6、口径18、腹径31.5、足径15.8厘米,西安西郊热电厂出土。盘口口沿外撇,矮颈束腰,中有一周凸棱,肩部上下各有凸棱一周,鼓腹下收,平底,肩设四个"U"形系,施釉不均,外表施青釉,泛黑褐色,有流釉现象,釉不到底,胎色灰白,坚硬带有褐色斑。
  青釉六系罐(图三),高31、口径13.4、腹径22.5、底径15.6厘米,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塬基建工地出土。圆口,有唇,矮颈微束,橄榄型鼓腹,平底,肩部设六个横桥系,体施青绿色釉,釉不到底,下部露胎,胎土白色,表面为泛红、坚硬。
  青釉鼓腹罐(图四),高24、腹径23、口径8.5、底径9.3厘米。西安市征集,圆口高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施淡青釉,釉至腹中部剥落,下部与底无釉,有流釉现象,胎质地坚硬。
  青釉四系罐(图五),高26.9、口径13.2、腹径24.3、底径10.6厘米,短直口,丰肩鼓腹,饼形底。外底施釉,并有三个较大的支烧痕。颈肩间贴有四组"u"形泥条系,系的下端有一圆饼状贴饰。肩腹之间沿四系的下缘堆贴有两周凸弦纹,下腹部堆贴一周凸弦纹既美观又可加固罐体。胎浅灰色,通体饰青黄色釉,釉面不均匀,积釉处玻璃质感较强。造型浑厚大方。
  上述介绍的隋朝时期青釉瓷器,胎体一般厚重,器型挺拔,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绿色或青中泛黄或黄褐色,属石灰釉,因流动性强,器表常有流釉现象,一般器外施釉不到底,在还原焰中高温烧制,釉色不稳定,说明当时烧制技术不成熟。当时多用支具托,明焰叠烧,由于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均,并常粘窑渣与焰熏色。
  隋朝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南北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虽然统一时间短促,而在陶瓷生产中呈现了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等地区,如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广东等地出现了新的窑址。1960年发现的安徽淮南窑,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上窑镇的南郊和北郊;1952年发现的湖南湘阴窑,湘阴古属岳州(唐代岳窑所在地),说明湖南烧瓷历史久,是延续时间较长的一个瓷窑;四川邛崃窑,有两处瓷窑址,一处位于固驿镇,另一处什方堂。湖北武汉市周家大湾一座隋墓就出土60多件瓷器,有鸡首壶、高足盘、大小碗盘、四系带盖罐、六系盘口壶等。当时的江浙地区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及周围还有众多的瓷窑烧制青瓷,属越窑体系,是南方烧造青瓷的代表,有较高的水平。生活中使用青瓷器增多,反映当时瓷器烧制发展的盛况,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部分取代了金器、银器、铜器、陶器、漆器等日常生活用具。
  北方烧制青瓷落后南方,但在隋代出现了大的改变,青瓷窑有所增加,北方瓷業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8年河北省封氏墓群出土一批青釉瓷器,有壶、罐、尊、杯、碗、托杯、大盘等,其时代大约从北魏到隋,一般是灰胎,有黑点和气孔,胎质较为精致,釉层薄,多细纹片,呈淡灰绿色或淡黄绿色,外施半釉,不甚均匀,造型艺术性高,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其中四件仰覆莲花尊,最高达40厘米,装饰富丽华贵、精美,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另外,从考古发掘资料得知,北方墓葬中也出土青釉瓷,如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发现隋代烧制青瓷窑有:1974年发现的河南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部安阳桥洹河附近;1957年发现的河南巩义窑,位于河南巩义市;1959年发现的河北磁县贾壁村窑,位于河北省峰峰地区西部等。
  隋代青釉瓷器的烧制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图六)。西安长安区沣镐西周遗址,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在这一遗址已进行考察与考古发掘工作,发现西周时期原始青瓷。1983 1986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批西周墓葬、车马坑、灰坑等,并出土了一批原始青瓷,其中有原始青瓷尊1件与各式原始青瓷豆31件,器盖1件。胎质白泛黄或青灰色,坚硬,釉青灰色。1972年西安铜网厂扩建车间与宿舍楼(属西周沣镐遗址区内),在随工清理发掘中,发现大量西周墓与灰坑,三座车马坑与二窖藏青铜器,同时发现一批原始残瓷片,经过研究属原始青釉豆、碗、尊等器残片,在周至出土了一件西周原始青瓷尊等,在宝鸡与周原西周遗址与墓葬也发现原始青瓷器,有豆、罐、壘、尊等器,品种丰富。
  长江、黄河流域均有烧制原始青瓷的遗址,他们是在商代中期烧制原始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战国末期的原始青瓷的烧制在越灭吴、楚灭越、秦并六国战争中停烧,但是战国末秦汉之际又烧制出不同于前期的原始瓷器,其似乎重新开始,在质量上不如前期,但是前期的原始瓷器与新烧的原始瓷器还是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战争破坏与影响是有限的,是在短期中断后又重新烧造继续发展。
  秦汉时期在西安地区发现原始青瓷,器型有鼎、盒、壶、甑、钫等,多仿当时的青铜礼器,胎呈灰白色,坚硬,烧成温度较高。但也有胎质粗松,吸水率高,釉色较深,呈青绿或黄褐色,严格地说应是"釉陶"。从全国范围来说烧造地域广,有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发现原始瓷多数是大中型贵族墓与遗址。例如:1977年在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内域或外域之间的秦代房基中发现灰陶扁平盖与几件原始青瓷盖罐(图七),在灰陶扁平盖的顶面分别刻有阴文小篆"左""骊山飤官"和"右""骊山口口口飤官"等字样,故此盖罐属秦代器,火候高,胎细密坚硬,呈深灰色,器表施不均青褐色釉。又于1987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遗址西侧出土秦代原始青釉瓷盖罐,通高24.5、口径14.8、腹深22.6、足径14.5厘米。圆口沿微撇,鼓腹圈足,圆形盖面上隆,顶有半环钮。胎质灰色通体施青绿釉,同时出土残片中刻有"骊邑九升"铭文,故此也应属秦代器。在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礼俗的变化,器物也发生变化,两汉中期,鼎、盒数量减少,敦已不见,罐增多,鼎的造型又发生变化,汉晚期"盒"已不见,鼎大大减少,常见日常用品,有罐、壶、甑、碗等,还有鸡合、猪合、羊合等明器。东汉时期鼎、甑、钫等礼器消失,壶、罐等实用品增加,同时出现五联罐、熏炉、臼、盘口壶等大件器,壶、罐盛行。东汉末年出现青釉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南北方处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江南地方战乱少,相对安全,生产发展促使瓷器业的发展。而北方北魏建立后有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受南方瓷器的烧制影响,瓷业有了新发展,同样成功地烧制出青瓷。从考古发掘资料看,主要在南方地区,具体有江浙、两湖、江西、四川与两广等。其墓葬与遗址出土较为丰富,这时期的青釉瓷器,尤其是江浙地区有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南山窑等。"越窑"在历史上尤为重要,是这一时期青釉瓷器的代表,生产区域有上虞、绍兴、余杭、慈溪、余姚、湖州、宁波等为主要窑坊区,形成越窑体系。而北方北魏时期,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还有陕西等地区都有青瓷的发现。河北省河间市邢伟墓出土北魏青釉唾壶与碗;河南洛阳北魏元邵墓出土几件青瓷壶、罐;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西里窑等;特别是在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镇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的北魏永熙三年(532)韦乾墓出土青釉鸡首壶(图八)与青釉盘口壶(图九),还有北魏孝昌元年(525)韦或墓出土青釉十二足辟雍砚和青釉水盂(图十),这对北朝烧制青瓷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三国时期品种有碗、盘、壶、洗、盆、钵、耳杯、福、香炉、唾盂、罐、尊、泡菜坛、灯、鸡头壶等,还有随葬品镳斗、火盆、灶、井、鸡笼、狗圈、谷仓等,胎质坚硬,呈青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胎较松,呈土黄色,釉淡青为主,黄釉、青黄釉少见,釉层较均匀,胎釉结合较牢固,少数有剥落或流釉现象,还原焰的烧成技术提高。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铺首纹。谷仓上堆塑飞鸟、亭台、走兽与佛像等,分为天上、人间世界与神魔,怪诞奇异的另一世界,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很多器物的造型装饰成动物形。西晋时期又得到发展,窑场增多,如上虞已发现窑址达60多处,而三国时只有30余处,成倍增加。绍兴、余杭所烧的青瓷质量很高,胎质稍厚、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薄均匀,普遍青灰色。有盘口壶、鸡头壶、扃壶、尊、罐、狮形蜡台等,包括三国出现的品种,这时期品种最丰富。东晋时期保持西晋风格,中期后青瓷普及,主要是生活用品,造型趨向简朴,装饰大大减少,主要有弦纹、水波纹,出现了莲瓣纹。动物形的器皿也大大减少,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釉彩,已普遍运用,而明器基本停烧。南朝的青瓷胎成灰色,致密坚硬,也有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釉青色,还有黄釉或青黄釉。器型为传统的实用品,饮食器与盛储器大大增多,碗有大小不同品种,多达十几种,各种动物形烛台、耳杯等消失,盆、熏炉减少,装饰的莲瓣纹成了瓷器的主要纹样,褐色釉彩斑点仍流行。越窑器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其特征与风格与周围的窑系生产发展演变有一定的联系,之间有相类似的特征。
  隋代瓷器是在继承南北朝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结合南北朝青瓷窑和青瓷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隋朝的青瓷,特别是北方烧制的青瓷器,出现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制瓷匠师广泛的吸取了其他工艺品的造型与纹样优点,其品种与纹饰丰富,提高烧制工艺。每一品种样式增多。例如:瓷罐可分十二式,碗分六式,其发展演变是一脉相承的,隋代的瓷器与魏晋南北朝瓷器相比,以鸡头壶、鸡首壶三国时出现,以盘口壶肩上装饰一鸡首,对应处装饰尾巴,有的还在腹上刻划双翼,到隋代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由低矮丰满向高俊挺拔发展,鸡首由矮小向上挺伸发展,逐渐演变具有了流的作用,鸡尾演变为"把",由装饰向实用发展,隋代鸡首壶流呈公鸡打鸣状,把上端为龙首衔口沿,下接上腹,整体挺拔而为实用壶。唐初鸡首壶逐渐消失,出现了执壶一直沿用到现在。
  综上所述,隋代青釉瓷器的发展源远流长,由原始瓷器皿,特别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南方青瓷的发展达到成熟,受其影响北方青瓷取得了一定成就,隋代在陶瓷史上呈现一个过渡时期,为唐代的瓷器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隋朝时间短暂,但在我国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着重要的地位。
  (
网站目录投稿: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