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朋友圈养生类谣言泛滥


  文/余舟
  信不信,公交车地铁上,低头看手机的十有八九在刷朋友圈,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朋友圈都有哪些内容呢?话说我的圈子里类似一条"用肥皂洗澡吧!十年后再后悔就来不及"的文章有段时间经常保持在一定的低频不断出现,大概是说,沐浴乳有种叫PARABEN的防腐剂,常年使用会诱发癌症。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理有据,连成分的英文名字都说出来了,再加上癌症的恐惧,让我差点信以为真。
  前段时间中山大学发布的一份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指出,高居微信朋友圈谣言前五类分别是: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骗、健康养生。几乎都与健康安全有关。
  从转播者的角度来看,俗话说,缺什么才关注什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安全和健康的需求是居于第一位的。同时也反映出,安全感是我们从出生下来就在不懈寻求的东西,我们时刻警惕着存在于生活中潜在的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威胁的事物。
  这些夺人眼球的文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还会打上"疾病"、"死亡"等字眼,或者渲染食品制造环境的肮脏,通过引起人们的恐惧感以吸引注意力,进行传播,比如:
  "惊呆了!肚子里的黑虫,看完后你绝不敢吃…"
  "才五岁就癌症晚期!医生忠告…!!"
  再不然就是过分夸大某些事物的效果,比如"
  "一勺三七粉,浑身百病消"
  "惊呆了,吃了一辈子的蜂蜜,竟不知道…"
  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转发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也可以看到一个并不怎么美丽的现实,我们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再提高,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 3%),加拿大(1989, 4%)和欧盟(1992, 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科学素养不够的现实加上我们寻求健康的动机,使得朋友圈成为一些谣言泛滥的灾区。
  而从造谣者的角度分析,什么人会去写这样的文章呢?无非离不开利益两个字,这种利益不见得一定是物质或经济,也许是内心某种隐秘的需求或者一种自恋的满足。
  根据北京大学陈春彦做的一份网络谣言动机分析报告,发泄不满、出风头和故意制造混乱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发布动机。而在微信上,造谣动机主要是为了寻求转发量和关注量,或者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而诋毁其他的竞争者。
  总之,信息充满了我们的身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对信息优劣真伪的分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从一个人转发的信息和朋友圈的内容就能大概判断出这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另外,谁也不想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成为某种利益的牺牲者。自从教给我姥姥使用朋友圈后,现在她对我们讲的话题就是这个和那个不能同吃,每天要吃什么什么,或者就搞来奇奇怪怪的中药要我们喝为了调节身体酸碱性,一开始以为是老人的生活智慧,后来一问,才知道,姥姥都是从朋友圈里学来的,所以现在,姥姥再转发给我什么养生类的消息时,我都会先百度一下,辟个谣再发给她。她的朋友再转发这些消息给她时,她总会说,我孙女说啦,这些是谣言!
网站目录投稿: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