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文史资料梳理看抗战时期永安文化档案研究状况


  随着福州、厦门相继也落入敌手,1938年以陈仪为代表的福建省政府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决定向闽西北内迁。永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在此之后的7年时间里,成为了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是文化方面,黎烈文、王西彦、章靳以、许杰、许钦文、邵荃麟、葛琴大批知识分子持续不断南下,他们或投身于永安的文化建设,或在永安留下文化活动的足迹。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不仅有改进出版社的《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六大刊物,还有东南出版社的《联合周报》《建设导报》《国际时事研究》三种刊物,此外还有政府公报、戏剧刊物等的印行,它们共同构成了永安抗战进步出版物的主要内容。地下党员、进步知识分子及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在抗日救国这一个共同的大主题下,他们携手共进、辛勤耕耘,掀起了永安刊物出版活动的两次高潮,逐渐让一个文化荒漠变成文化和学术繁荣的绿洲,在当时的东南地区及西南大后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收集整理这些抗战时期的文史资料,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为研究者提供史料,也是档案服务的功能之一。为了便于人们检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收集到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永安地区出版物的研究资料整理
  为了实现抗战救国的理想,大批南下的文化人聚集在永安,他们创办了大量的刊物,内容涵盖时事、政治、经济、文艺的各个方面。在研究"抗战时期永安地区的出版社和出版刊物"方面,邱文生主编了《永安抗战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收集了关于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大量史料。在期刊方面主要有:《抗战中的永安进步文化活动》(2011)、
  《抗战时期福建永安的文艺活动》(2008)、《抗日战争时期的永安进步文化活动》(2005)、《抗战时期黎烈文的期刊编辑思想》(2011)、《抗日烽火中的永安进步文化活动》(1996)、《抗日战争时期福建永安的进步出版活动》(1994)、《抗战时期永安进步出版物述略》(2005)、《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抗战时福建永安的进步报刊活动评述(上)(下)》(1988)等研究成果,梳理了永安出版刊物的脉络,介绍了《老百姓》《改进》《现代青年》《现代文艺》《现代儿童》《联合周报》《剧教》等刊物及改进社、东南出版社的发展历程、状况及影响,详细论述了永安地区文化活动的性质、影响等等。其中,《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兴衰——以政治变迁为视角》(2004)更是将永安的出版业纳入福建近代出版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与政治变迁有着直接关系的高度来考察。而《困难当头中的理想追求——抗战时期永安知识分子与<改进>杂志》(2009)则直接从《改进》杂志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分析知识分子共同体在国难当头之时,是如何构建社会公共空间和关系网络,是如何参与政治,参与国家建设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使永安出版刊物的研究视角有了一定的突破。
  二、永安地区抗战文艺研究资料的整理
  1940年前后,大批知识分子南迁,他们在奔往昆明、桂林等地的同时,也有一批作家辗转来到永安,使永安的抗战文艺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永安繁荣的抗战文艺,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有些研究成果虽然仅停留于表面叙述,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证,但是关注到了这一历史事件。如《东南地区的抗战文艺》(1987)、《忆述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文化中心永安等地的文艺活动》(1993)等,都是从整体上对于永安的文艺活动进行概述。有些研究成果极具史料价值,如《抗战时期福建永安的文艺活动》(2008)一文,比较详细地对《现代文艺》中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译著等,以及在永安开展的文艺批评与论争等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黎烈文、王西彦、许钦文、靳以、覃子豪、邵荃麟、杨骚、彭燕郊等羁旅或路过永安的作家对永安抗战文艺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详细介绍,是对永安抗战文艺活动,尤其是对永安抗战文学的梳理最为系统的一篇。有的则进入文艺内质探讨的层面,如《<现代文艺>理论建设述评》(1987)则通过《现代文艺》中发表的冯雪峰、黎烈文、张天翼、唐弢、王西彦等作家、理论家的文艺随笔及书评等,论证《现代文艺》的先进性特征,很有学理性。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对永安的抗战文艺发表了看法,推动了永安抗战文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永安抗战文化地位及作用的研究成果整理
  对于抗战文化的地位及作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者普遍认为,永安抗战文化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产物,与重庆、桂林等地的抗战文化一样,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国统区抗日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安抗战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如田夫认为:"永安进步文化活动是抗战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重庆、桂林、昆明、曲江等国统区文学一样,是在血与火的年代里的夹缝之中生存与发展,是中国人民的鲜血与生命培育出来的一簇文化奇葩。"(《满园春色关不住——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历史地位初探》1986)。吴明刚则认为:"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是整个国统区抗日文化运动在东南的一翼和重要据点;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中共在东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开展;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培养了一批新生文化力量。"(《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特点及历史地位》2001)。孔永松的《永安抗战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005)、郑勉己的《福建永安抗日文化活動的特点与起落》(1989)、巩玉闽的《抗战中的永安进步文化活动》(2011)、《抗战时期福建省会永安的进步文化活动》(1985)等都从各个方面对永安抗战文化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肯定。孔永松、张侃合写的《永安抗战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005)则认为:"永安抗战文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涉及文学、艺术、新闻、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永安抗战文化的繁荣是适应于抗战的需要,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它高歌着爱国主义的旋律,代表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党史角度将永安的抗战文化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永安抗战时期文化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
  人物研究也是抗战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参加抗战的文化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有繁荣的抗战文化。在永安7年的抗战过程中,对永安抗战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的黎烈文、邵荃麟、董秋芳、王亚南、羊枣等文化名人及与抗战文化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吴永贵的《非常时期的书生报国——黎烈文和他创办的永安改进出版社》(2011)、黄艳林《抗战时期黎烈文的期刊编辑思想》(2011)、洪顺发《永安虾蛤村抗战文化旧事》(2015)以及林洪通的人物系列研究,《谢怀丹——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的女战士》(1994)、《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1994)、《赵家欣——走笔人生无尽情》(1994)、《左联作家董秋芳在福建永安》(2010)等都详细地论述了抗战文化名人对永安抗战文化的作用。虽然关于永安的抗战文化的研究也在陆陆续续地进行,但是仍然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存在着内容不够丰富、资料不够充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大部分论文都停留在对永安的进步出版刊物的介绍和述评上,尚未见系统性研究抗战时期永安文坛的成果出现。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主要收集到《改进》《现代文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战时民众》《联合周报》《十日谈》《文选》《认识》《剧教》《龙凤》等刊物,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永安文坛的研究有所拓展。
  随着抗战文艺的研究不断高涨,永安也分别在1985年和2010年举办过两次进步文化活动学术研讨会,但是由于永安地理位置的偏僻,对于永安抗战文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无法与重庆、桂林等地相比较。永安抗战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但在研究成果方面没有出现与此相适应的影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档案资料的不健全以及开放度不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永安的抗战文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带着浓郁的战时氛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体现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历史画卷,是全民族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已成过往,但研究历史仍然責任重大,通过对永安文坛的梳理,将其与全国的抗战文化相联系,不仅有助于为永安文坛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永安抗战文化的地位,并为中国的抗战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经验。为研究者提供档案资料,我们一样责任重大。
网站目录投稿: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