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职场混龄中的矛盾与和解


  话题一
  职场混龄中的"矛盾"与和解
  "站好最后一班岗"的50后、职场骨干60后、职场中坚70后、职场主力80后及职场新人90后,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职场像现在这样,各代际人个性差异如此大,"全年龄"正成为职场新常态。在混龄共处时代,究竟"年轻就是资本"还是"经验为王"?作为HR的你又该如何处理因代际引发的员工之间的矛盾?
  @游在水里的猫
  老板比员工年轻十几岁,虽然在IT业并不少见,但老员工还是觉得挺别扭,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了行业的边缘人。
  @遇见自己
  更新换代太快,虽然还被前辈们当作小孩,可是92年的我也已步入中年,我也只能用"丧文化"来抵御无所不在的年龄压力,在这个"混龄时代",我只能等着被00后拍在沙滩上了。
  @office
  实际上,职场混龄的所谓矛盾,更多来自于新的工作业态下共同的压力所致,相互贴标签,其实是把对于工作的压力转嫁到了职场的人际关系中,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中国合伙人
  虽然90后们迫切地希望与前辈对话,但是由于其成熟度与经验的欠缺,他们往往不了解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而对于职场前辈,他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这条深深的代沟存在,但是面临社会普遍性的年龄压力,导致老一辈人自然地把由代沟引发的种种不适与冲突的责任"标签"给了年轻人,而使他们内省的过程迟迟无法开始。
  @创创的肥肠
  说实话,90后不够成熟,又欠缺职业经验,这都是客观现实。但是,把过去对付80后的那套批评教育用在90后身上可是一点没用,他们总有一堆理论等着你,反而会把前辈们说得无言以对。
  翻转君
  虽然相对而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年少者的能力增长更为有利,但年长者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仍然是宝贵的财富。职场混龄,共处共事,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仍然是职场处事的基本原则。职场混龄最是考验领导的智慧,领导的职责在于当好合唱的编曲和指挥。一是要建立一个包容性强的愿景;二是知人善任,分配恰当的角色;三是处事公平合理。
  话题二
  不加班的外企还能在中国混下去吗
  前几天,麦当劳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引发民众的争相调侃。此次更名背后是麦当劳股权的变更。目前,中信(中信股份及中信资本)成为麦当劳(中国)的股权最大持有者,持有52%的控股权。麦当劳股权的变化,再次引发了"外企在中国不行了"的議论。拥有更高强度,更长工作时间,并富有创造力员工的中资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相比之下,一些外企折戟中国也就有了解释。那么,您的企业员工是如何看待加班的?
  @droa
  中国人现在的收入水平当然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员工倾向于多工作,在职场中激烈竞争。即便有一些倾向于选择更多休闲的中国员工,也不得不面对同事的竞争欲望——即使法律可以保护劳动者应得的权利,保护他们的休假,也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牺牲假期的人更容易升迁和加薪。所以,普遍的加班,高工作强度成为中资企业的常态,在某些场合下甚至成为一种正面的形象。
  @小资情调
  员工的舒适当然不是公司失败的原因,苹果、谷歌的员工有着更宽松的环境,但员工的创造力使得苹果与谷歌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公司。不过,与创造力有关的是知识、经验、激情、斗志、活跃的讨论氛围、平等的工作环境等。这些东西,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都做得挺好。而与创造力并无关系的是工作时长,当然,我并不是说工作时间长,创造力就会下降。
  @春天小妹
  我就在外资企业上班,虽然大多数员工也是中国人,但是,不仅其高管来自国外,企业文化、财务制度都和外企母国息息相关。一个中资企业,能够开出一个月100小时的加班费,但在外资企业中,这笔加班费可能在财务上、企业制度上都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目。更何况,外企中的企业文化氛围,也限制了这种加班的现象。
  @江南sky
  拥有更高强度,更长的工作时间,并富有创造力员工的中国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二战后日本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代人苦干出来的。所以,外资企业更宽松的环境影响外资的竞争力,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翻转君
  加班并不意味着创造的价值更大,不加班也不意味着员工没有工作激情。只要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又何苦要加班呢?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工作与需求的取舍不同。在低收入阶段,提高工资水平,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当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收入水平更高之后,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劳动者就倾向于选择更多的休闲而希望减少工作时间。
网站目录投稿:曼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