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就像一个微型企业。企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有一套工作流程。社群则通过内容、门槛、群规等将成员连接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社群目的,并通过控制来实现社群目的。由此便自然而然产生了一套"简单规则",它既能保证社群的有序,又能促使群成员释放能量,创造价值,让社群真正持续发展,发挥巨大威力! 一、好的社群到底有没有标准? 什么样的社群才是一个好社群?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广大的社群人一定绞尽过无数次脑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 然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对社群的评判标准,都太浮于表面,比如说: 活跃度高就是好社群? 活跃和互动应该是大多数社群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很多所谓活跃的社群,往往被闲聊灌水、垃圾信息刷屏,你能说这是一个好社群吗? 有一套好的门槛群规就是好社群? 是啊,你在社群创建之前就设置了一套一套的门槛进行筛选,如此成员质量该很高了吧?非但如此,你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群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我该收获一个高质量社群了吧? 可现实情况却是,群成员大多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发言,你能说这是一个好社群吗? 能赚钱能变现的就是好社群? 且不说如今能变现的社群少之又少,就算是那些所谓已经变现了的社群,大多靠的是收费和卖货。本人在先前文章中已有论述,这种变现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犹如竭泽而渔,你能说这是一个好社群吗? 凡此种种,这些所谓的标准都是很随意很片面的,实际上相当于没标准,从而无法真正对一个社群做出客观有效的衡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好社群的标准是什么? 二、能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才是好社群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评判一个社群的好坏,不能简单用一些表面数据去衡量,而应从社群的本质内涵着手。这样制定出来的评判标准,才更加客观,对于社群的运营也才更具指导价值。据此,我认为衡量一个社群好坏的根本性标准是: 能够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的社群才是个好社群 怎么理解?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理论,来自北师大张江教授关于"复杂系统"的研究,我把它简化为"目的——控制"理论,具体来说就是: 个体通过一套简单规则的运作,会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去中心化群体,进而会"涌现"出超越单个个体目的的群体目的。群体目的形成后,又会不断发出指令,反过来对个体进行控制。 总之,个体通过这套简单规则的运作,往往会生发出非常复杂的系统。 回到社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群成员通过一套"简单规则"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自组织、自运行的社群,进而"涌现"出了超越单个群成员的社群目的。有了社群目的,社群就能对群成员发出指令形成控制,并通过控制实现社群目的。 同时,群成员在这套"简单规则"的运作下,往往会创造出巨大价值,这是单个群成员无法完成的。 因此,"能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本质上是完成这个"目的——控制"的过程。如此,方能称作是一个成功运作了的社群。 为什么说这才是一个好社群的标准? 众所周知,目前绝大多数社群,特别是建立在微信群上的社群,都是混乱无序的。而我们知道,社群不是群成员简单地叠加在一起的,它是有机的,因此必须是有序的。 回过头来,一个社群如果能完成"目的——控制"的过程,那么它便能通过社群目的发起控制指令,进而使社群从无序到有序。有序才会有价值,才会涌现出来"1+1>2"的群体智能。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认真谈谈社群目的了。 三、社群目的到底是谁的目的? 我们知道,目的是发出指令、实现控制的理论依据、伦理基础。如果没有社群目的,任何控制手段都缺乏支撑,必定是无效的,对群成员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控制力。 不过,我所讲的社群目的,它既不是社群主的目的,也不是单个群成员的目的。 在实际的运营中,很多人把社群主的目的当做了社群的目的,比如: 打着社群的旗号做培训 甚至可以说,如今市面上零零总总的各种社群,90%都是培训群。无论是知识分享,还是技能培训,本质上都是社群主在变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打着社群的旗号收会费 如果只把收费当做入群的门槛,倒无可厚非。可是现今很多收费社群走入了误区,把收费当做变现手段,当做社群目的,动辄几千上万。其实,这本质上是社群主在变现自己已有的影响力和势能。试问,有几个社群主能做到? 打着社群的旗号卖产品 正如我先前文章所说,这是把社群当渠道,本质上是社群主在变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如今很火的网红电商社群,以及各种营销群,其实都是在完成社群主的目的。 这样做的后果是,有可能群成员不买账,自然积极性就不高,最终无法实现社群目的。 另一方面,有的人把单个群成员的目的当做了社群的目的,比如: 把社群当做人脉渠道 进群疯狂加好友,社群成了群成员所谓拓展人脉的地方。 把社群当做发泄渠道 社群成了群成员发泄情绪、无意义吐槽的地方。 这当然也有不良后果:社群将失去控制,陷入混乱,最终有可能毁灭社群。 说到此,社群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所说的社群目的,是群成员通过一套简单规则,相互互动,相互交流,进而自发涌现出来的、高于群主和单个成员的一种目的。 通俗来说,社群目的是群成员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成、并且一致认同的共同目标等。 在具体实践层面,社群目的可分为: 1.商业目的 这与普通的"产品从B端到C端"式卖货不同,而是从一开始就基于社群收集群成员需求,通过股权众筹、产品众筹等方式让群成员参与进来,打造符合用户需求的品牌或产品。 如果运作得好,甚至产品本身就是共同的社群目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小米社群。 2.非商业目的 我认为社群更为本质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实现"1+1>2"的群体智能涌现。当然,这里的交流思想,不是简单的"分享+讨论",而是每个群成员都能利用简单规则完成简单任务,自主创造内容,进而迸发出高质量UGC。 值得注意的是,社群目的一旦涌现,它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社群主还是群成员,个人目的的改变不会引起社群目的的改变;就算有部分群成员退群了,社群依然会自动发出指令,自我维持,添加新的成员加以补充,继续朝着共同的社群目的而前行。 社群目的的变化只会发生于群成员的相互交流互动中,而不会静态地裂变。这也是很多社群可以利用淘汰制剔除旧成员,并不断吸纳新成员的理论依据。 当然,你尽可以把社群主或单个群成员的目的当做社群目的,不过,这肯定会限制社群的自发展,群成员也无法在简单规则的作用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社群将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这,本质上已不再是我所认为的社群了。 四、实现社群目的的保障——控制 我们知道,要想达成目的,群体必须有序,要实现有序,必须对群体渗入控制。所以说,控制是达成社群目的的保障。 简单规则——社群实现控制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实现控制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 国家要实现有序,采取的是国家机器手段控制; 军队要实现有序,采用的是命令和纪律进行控制; 企业要实现有序,利用的是一套组织行为学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薪酬,绩效,股权等等。 社群要实现有序,应当采取什么手段进行控制呢? 我认为,如果要对社群成员形成控制,必须采取一套"简单规则"。 如果说控制是实现目的的保障,那么规则就是实现控制的手段。 本文已多处出现了"简单规则"了,到底什么是简单规则呢?简单规则有何巨大能量? 我们先来看一个蚂蚁的例子: 蚂蚁由于体型弱小,视力不佳,在觅食活动中,每只蚂蚁只能完成非常简单的任务。它们的行为规则也非常简单:从蚁巢出发,见到食物就折返,同时沿途释放信息素以吸引其他同伴。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行动,使得蚂蚁找到了食物和巢穴之间的最短路径。 原来,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有的走了直路就发现了,而有的走了弯路才找到。由于蚂蚁释放的信息素挥发很快,导致长通路没有短通路有吸引力。于是,越来越多的蚂蚁能通过越来越短的路径到达食物处,而那些比较少蚂蚁走、信息素淡的路径便慢慢被放弃掉。由此,一条从巢穴到食物处的最短路径出现了。 这就是通过简单规则的控制,让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互动,形成有序价值,从而爆发群体智能的伟大之处。 而对于社群来说,简单规则的核心是一套发言机制、议事规则。它固化了群成员间的配合方式,告诉群成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社群不像国家和军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控制,也不像企业,可以靠薪酬控制。这是因为,社群成员之间是弱关系连接。 因此,我所说的对社群进行控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制性措施。而是通过"简单规则",群成员形成自组织自运行,自发产出高质内容,从而实现社群目的,并且涌现巨大价值,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由此也可以看出,通过简单规则对社群进行控制,与"去中心化"组织的核心是一致的。 如何设定"简单规则" 从蚂蚁觅食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简单规则"对于社群来说,本质上是一套社群活动的流程与方法。它不同于群规,也不同于繁复的互动技巧。它是社群活动的一套基本机制,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我们在设定规则时也必须遵循这些特点: 1."简单规则"是每个成员都必须执行的 在蚂蚁觅食中,每个蚂蚁都必须遵循觅食规则,才能最终找到最短路径。在社群活动中,每个成员也必须遵循"简单规则",才能达成社群目的,涌现巨大价值。 2."简单规则"是每个成员都很清楚的 蚂蚁对觅食规则是本能反应,"简单规则"也必须内化到每个成员的思维中,成为思维和行动的习惯。每个成员不但要清楚,而且是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反应。 3."简单规则"必须可衡量、可记录 顾名思义,"简单规则"必须简单清晰,群成员在执行时,能够方便被衡量和记录,到底是遵循了还是违背了规则。 蚂蚁的觅食规则就是简单可衡量、清晰可记录的,毕竟对于有没有发现食物并折返(是否执行了规则),所有的蚂蚁都可以立即做出判断。 而诸如"每个成员都要有良好的意愿","每个人都要凭良心行事"等,这就不是可衡量可记录的规则。 4."简单规则"应具有互动性 蚂蚁通过释放信息素达到互动,社群的"简单规则"也应该能够促使群成员达成互动,传递信息,交流想法,表达情绪,等等。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才能实现目的,涌现价值。 5."简单规则"应保证每个成员的独立性 蚂蚁在觅食活动中,并没有一个发号施令的leader。在社群中,单个成员在执行简单规则表达想法、做出行动时,也必须是独立的,而不应受制于群内的KOL。这样才能保证涌现出来的价值具有无限性、多样性。 因此,我所说的"简单规则",与所谓的群规有着本质的区别: 群规是针对群成员的限制性准则,它规定群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类似于一个企业中的员工手册; "简单规则"是社群的流程性保证,它指导群成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类似于一个企业中某项工作任务的具体流程。 在一个社群中,不准闲聊、不准打广告,这是群规;每个群成员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某个任务,并对任务作出评价,以甄选最优答案,这是规则。 相比之下,规则比群规对于社群的成败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规则是群成员的发言机制、行动指南,是促成群成员自组织自运行的动力,是社群生产内容和产品、创造价值等的根本方法和基础模式。 总之,社群必须通过控制才能实现目的,而"简单规则"则是社群实现控制的手段。无论是入群门槛、群规,还是互动技巧等等,它们都是无关乎根本的一些辅助运营技巧,真正决定社群成败的,是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即"简单规则"。 五、评判社群好坏的四个具体维度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的社群才是个好社群,这是评判社群好坏的唯一标准。 要想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我们必须对社群进行控制。 但是这种控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通过一套"简单规则",群成员形成自组织自运行,社群能够自我维持。如此,社群方能涌现出群体智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我们把这个标准进行拆分,于是便得到了以下四个具体的评判维度: 是否有一个一致认同的共同目的 是否实现了对社群的有效控制 是否有一套简单可执行的规则 是否实现了社群运转的自组织和高质量 这四个维度使社群主在评判一个社群时,可以做到客观有效、真实可行。如果我们对一个社群的好坏有了把握,那在今后的社群运营中将变得更加的有针对性和有方向感。一句话,它能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 事实上,社群就像一个微型企业。企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有一套工作流程。它既能让企业有序运转,又能促进员工间的有效配合和能力发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社群则通过内容、门槛、群规等将成员连接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社群目的,并通过控制来实现社群目的。由此便自然而然产生了一套"简单规则",它既能保证社群的有序,又能促使群成员释放能量,创造价值,让社群真正持续发展,发挥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