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在小儿较多见。可能为肠道原发复合征的部分表现,肠原发灶可很快被吸收,但肿大且干酪样变的肠系膜淋巴结则可长期存在。也可由淋巴或血行播散而来,多与胸腔内淋巴结结核或全身粟粒结核病同时存在。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为主要表现,而其他部位的结核并不明显,此时应作为单独的病例诊断,下面来看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是什么吧? 一、发病原因结核杆菌有4型: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而对人体有致病力者为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数由人型结核菌所引起。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强,除有耐酸、耐碱、耐酒精的特性外,对于冷、热、干燥、光线以及化学物质等都有较强的耐受力。湿热对结核菌的杀菌力较强,在65℃ 30min,70℃ 10min,80℃ 5min即可杀死。干热杀菌力较差,干热100℃需20min以上才能杀死,因此干热杀菌,温度需高、时间需长。痰内的结核菌在直接太阳光下2h内被杀死,而紫外线仅需10min。相反在阴暗处可存活数月之久。痰液内的结核菌如用5%的石炭酸(苯酚)或20%漂白粉液消毒,则需24h方能生效。 二、发病机制北京儿童医院137例死于结核病患儿的尸体解剖,发现30%左右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数目和大小不等,易融合成团块。均有干酪样变,有时和附近组织及器官如肠管、腹膜及大网膜相粘连。甚至结成巨大团块似手拳样见图1。干酪样物质坏死液化可破溃至腹腔、肠腔,或通过腹壁而向外排出。病痊愈后可见散在的或广泛的钙化现象。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