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学术界关于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的系争论入手,基于统计年鉴和农民工监测报告中相关数据,对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是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非农投资的增加速度高于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以及居民身份转变的掩盖等原因造成的,并对如何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城乡收入差距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尤为突出。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流动从理论逻辑上来看肯定能够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因为人们都涌向高收入的地方,低收入的农村地区的人均土地和资源拥有量会上升,高收入地方人口就业竞争会抑制工资上涨,最终城乡收入趋同。但中国的发展经验与理论逻辑完全悖离。 我国的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分为两派,一派如李实[2]等,他们认为农民工有较强的汇款回家的倾向、劳动力转移可以带来资金的回流等原因使得家中有劳动力迁移的住户同家中没有劳动力迁移的住户在收入上更有优势。而另一派如王小鲁[3]、蔡昉[1]等学者则认为,由于我国限制劳动力迁移的制度和政策使得劳动力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其他政策性等的因素所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表现更为明显。 二、我国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一)概念界定 1、劳动力迁移。蔡昉[1]将劳动力迁移定义为以改变就业类型、改善收入状况为目的的一种跨地域流动行为,是流动的一种形式。他将劳动力在城乡间迁移形式的概括为三种形式基本类型:(l)计划的户籍迁移;(2)改变或不改变身份的长期迁移;(3)农村劳动力流动。我们在此定义的劳动力迁移,主要强调的是劳动力地域间的迁移,是指农民工从农村离开进入城镇工作。 2、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中城市居民收入是指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农村居民收入则是指其净收入,这两个数据含义相近具有可比性且易于获得。 (二)现状分析 1、劳动力迁移的基本情况 (1)农民工规模。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4%。 (2)行业分布情况。2013年56.8%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42.6%的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农民工迁移到城市大多数做的也是边缘性体力劳动,薪资较低。 2、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根据统计年鉴,笔者计算出近六年来城乡收入绝对差及城乡之间的收入比。(见表1) 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的收入绝对差是在逐年扩大的,收入差距比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但由于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补贴以及政策倾向等优势,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要大于数据显示的结果。 三、劳动力迁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探究 (一)非农投资增加速度高于劳动力流动速度 根据库兹涅茨假说笔者认为,经济增长初期,劳动力迁移规模还不够,其带来的收入差距缩小作用并不能抵消经济本身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当出现库兹涅茨说到的经济再发展、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时,劳动力迁移规模也会随之扩大,其减少收入差距的作用将会逐渐明显。 (二)居民身份转变的掩盖 迁移的农民工中有一部分人来到城市之后在此定居并拥有城镇户口。这一类人往往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财富值,现有统计制度将他们划归到城镇居民中又一次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 温娇秀[4]构建了一个内生收入函数模型,发现城乡教育间的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陈斌开等[5]发现教育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贡献达到了34.67%。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过低使得其从事的是次级劳动力市场中的边缘性体力劳动,工资偏低。 (四)户籍制度 在没有任何流动障碍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会增加劳动力迁移量。但我国典型的户籍制度构成了劳动力迁移的最大障碍之一,它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使得劳动力流动规模受到限制,劳动者就业受到歧视,劳动力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作用无法充分释放。 四、建议 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要考虑到一个时点问题,即所谓的刘易斯转折点,只要当劳动力流动数量越过转折点之后,城乡差距才会持续缩小,我们观察到中国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中国应该是越过了转折点,未来城乡收入差距可能会城乡持续缩小的趋势,但能够缩小到多少,以及以多快的速度收敛,取决于政府能不能改变城市偏向性政策,放开户籍管制和户籍背后所隐藏的公共服务差别。 参考文献: [1]蔡昉,王美艳.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9(8) [2]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J].管理世界,1998(l):43一56 [3]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一36. [4]温娇秀.我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9) [5]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l):36一43. 作者简介:吴洁,南京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