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先森读新书 让你的 知识和见解时刻领先 9分钟搞懂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次,炫先森和你分享的书是,《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这本书原名是《Make It Stick: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直译是"成功学习的科学"。原书名真实地反映了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介绍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套科学的学习方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它指出,我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都是错的。 这套方法,来自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利于大脑规则的学习方法。 这本书连续4年蝉联美国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尤其适合教师、家有学生的家长、终身学习者阅读。 反复练习是错误的 正确的姿势是:间隔练习 我们都知道1万小时定律。想成为高手,就得进行刻意练习。 这本书里说了一个实验,颠覆掉了刻意练习的观点。 实验是关于投沙包进篮的。考试要求,在3米的距离,投沙包进篮。 于是,实验者就把学生分成两组练习。一组学生,始终站在3米的距离练习,也就是刻意练习。另一组学生,让他们一会儿站在2米的距离练习,一会儿站在4米的距离练习,就是不让他们站在3米的距离练习。 考试的结果是,从没站在3米距离练习的学生,完爆始终站在3米距离的学生。 这个世界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但,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是平面的。要想用平面的知识,应对立体的世界,就需要把平面的知识搭建成复合型的知识。 具体的方法是,做这样三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间隔练习。 有一个实验是,外科实习医生学习做手术,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 这个课程一共有4节课。 一部分学生,一天的时间内就上完了这4节课。 另外一部分学生,先上1节课,然后回到岗位上去。下一周,再来上1节课,再回到岗位上去。以此类推,1节课间隔1周来学习。 一个月之后发现,无论是哪个评估环节——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活鼠(拿白鼠来做实验)主动脉搏动情况,间隔学习的学生的表现,都要好过一次性把4节课都学完的学生。 一次性把4节课都学完的学生,有16%的人损伤了白鼠的其他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间隔练习有效?因为存放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 第二个练习,穿插练习。 如果做完一个事情,有四个步骤,通常来讲我们都是逐一学习这些步骤。先把第一个步骤练习完、学会、掌握好,再去练习第二个步骤,以此类推。 但是,本书说,这个方法不对。 最好的办法是,穿插练习。第一个步骤学会了,练习第三个步骤;第三个步骤学完了,练习第二个步骤。 穿插练习的效率,比按照顺序逐一练习的效率慢。但是,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来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 因为穿插练习有利于发展我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我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第三个练习,多样化练习。 上文举的投沙包的例子,说的就是多样化练习。 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习到的东西,被变成了一个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 但是,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的范围会更广。 一句话总结这部分的内容,那就是,有间隔、有不同内容的穿插出现,以及多样化内容,这才是我们生活本来的面貌,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 死记硬背是错误的 正确的姿势是:经常性小测试 为了记住知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反复阅读,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做出不同的标记。本书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无用功。这些行为,在外人看来,我们很努力;从自身来看,会导致错觉以为自己掌握了。 正确的做法是,做个小测试。 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一测便知。 但是,本书所说的测试,不是应试教育式的考试。应试教育式的考试,看重的是成绩、排名。本书所说的测试,是一种检索,检索我们掌握的知识程度。 一项研究是这样的,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然后一部分学生参加考试。一个星期之后,再来考察这些学生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参加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 具体该怎样测试呢?有三点需要我们记住。一是,经常性的低权重的测验;二是,第一条的经常性,也就是多次。多次测试的效果,要好过只测试一次;三是,要注意有间隔的进行测试,也就是隔一段时间就来测一测。 测试有这样两个好处。一是,能帮助我们发现尚未掌握的知识;另一个好处是,测试本身还能强化记忆。 测试会让人很反感。我们尤其讨厌突击的小测验。但是,我们需要谨记的是,有困难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果的学习。 此外,本书里,还提供了两个科学学习的小方法。 一是,"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一本书如果某些页面印刷得比较模糊,一句话有一两个词语缺失了,读起来有些困难,那么,虽然我们的阅读速度会放慢,但是记忆会更牢固。 二是,自行寻找解决方案更利于学习。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的出现,这种行为叫生成。这更利于学习。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先自行寻找解决方案,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并且能把它记得更牢。 夸能力强是错误的 正确的姿势是:肯定努力 一个实验是让学生完成10道非常难的非语言型的智商测试题。这些学生都完成得不错。 实验者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赞扬:"10道题,你做对了8道,非常不容易,这说明你很聪明。" 实验者对另外一部分学生肯定了他们的努力:"10道题,你做对了8道,这说明你非常努力、用心。" 这两组学生的起点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经历过这次事情后,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开始拉开了。 那些被赞扬了"很聪明"的学生,此后面对选择时,会回避有难度的新任务;而那些被肯定了"很努力"的学生,此后会乐于接受有难度的新任务。 结论是,对孩子的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 原因是,评价孩子的智力和天赋,会让孩子更执着于展现自己的智力和天赋。这无异于告诉孩子:如果成功意味着聪明,那么失败则意味着愚蠢。那么,此后,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人冠以愚蠢的"罪名",便会选择逃避、回避。 认为人的成功是由天赋和智商决定的,并对挑战性的任务持逃避的心态,这种思维模式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与之相反,还有一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上述那些被肯定了"很努力",并此后乐于接受挑战有难度的新任务的学生,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这本书说,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 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做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就是,抱有一种成长心态,也就是做一名终身成长者。 最后 这本书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效果才变得更牢固。 这句话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那就是,轻松的学习很难是有效的;有些困难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这是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的科研心血得出来的结论,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