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浙西南丘陵地带的山区,有我的家乡,座落在山坳里的村庄四面环山,山峦起伏。如果立在山巅远眺,似一匹匹野马在雾霭中昂首奔腾,奔腾;近看,一株株旁枝逸出的油茶树在山山岭岭、坡坡梁梁之上分布着呢。 在当地,油茶也可以叫油茶子,油茶树可叫茶子树。油茶树外皮呈褐棕色粉末,刮掉这一层,内皮绿色,树质白色,密度高,非常坚韧;叶子为瓜子形即椭圆形,革质;树高一般2、3米,最高的达5、6米;是常绿小乔木。油茶果为绿色果圆形,小橘子那么大,但有的是紫红色的,个子略小。剥掉外壳里面有2、3瓣果肉,用来榨油,是最精华的部分。 榨出的茶籽油色清味香,更重要的是天然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东方的橄榄油,是现代人最理想的食用油。榨后的茶饼也可以作为病虫害防治,绿色的。 从我记事起油茶树就有这么高,有这么多了,想必我的一代代祖先们为造油茶林曾付出过多少艰辛的劳动啊,俗话说,前人载树后人乘凉、享福,他们为造福于子孙后代做出了贡献。在70年代,全村能摘几百吨的油茶果,包产到户的头几年,最多的户主能收获上千斤纯茶籽油,所以有"浙南油库"之称,曾名扬远方。集体生产队时,茶籽油与稻谷一样,也要完成交公粮的任务。茶籽油也是我们村庄的主要经济产业来源,卖一部分所获的钱添补家用,也要留一部分给自家生活用油。煎、炒、炸食物时,茶籽油喷香四溢,闻闻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炸番薯片、炸豆腐等。记得在春节前夕在城里工作的同志,会向我家购买炸豆腐,她们不是看中豆腐,而是看中是用茶籽油炸的。 而如今油茶产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无人管理,灌木荆棘丛生,遮荫蔽日,掩抑了油茶树的结果和长果。村庄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去了,留下的老年人对管理却是无能为力的。虽然油价一路飙升,每公斤达40元左右。但他们说,打工、经商赚到的钱与回村管理油茶所赚到的钱、以及费力费工相比较还是不划算的,还是打工、经商划算。尽管林业部门也采取了扶持措施。 油茶管理,其实很简单,不用出成本,只要出力,给油茶山松松土,砍劈灌木荆棘和各种杂草,这叫铲山,如果这项劳动做到位了便有很好的油茶收获。70年代,除了农忙时节,闲时乡民们就天天铲山,灌木柴禾被铲除得光光的,那时搞得砍樵都没地方砍了,只好走得远远的地方去砍。 二
每年的秋冬时节油茶成熟了,一般在霜降前10天开始上山采摘油茶。采摘的时间过早了出油率就会低,采摘晚了油茶会从枝头凋谢,须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抢收完毕。所以,祖辈们都把采摘油茶视为高级别的生产劳动。父亲在距采摘油茶1个多月时间里就开始做好各项准备,如编打草鞋,检查萝筐、茶子篓(采摘时装油茶的物件)是否破漏,绳索是否霉烂,等等,确保工具的好用或能用…… 那时,由于油茶多采摘不过来,要请外地的"茶子客"来帮助,"茶子客"就好比现在的帮工、打工者。付工钱是肯定的,还要管饭,生产队时按每户轮流的。他们半天要采摘两萝筐满满的油茶果挑回家,不然会给人看不起和被人说闲话的,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会拼命地去采摘,不会偷懒、怠慢,争取摘满两萝筐,在农户家里吃饭才吃得香。 那时,父母在天还未亮的时候就起床生火做饭。天刚蒙蒙亮,就背着茶子篓,挑着空萝筐,戴着斗笠和帽子,出发了。那时我已是少年,读书放假或放课时也要参加采摘油茶。一般空萝筐放山脚下,或山间横路上,背着茶子篓从山顶往下顺序采摘,能装4、5拾斤的茶子篓放满油茶果后要背到空萝筐的位置倒入,又去采摘了。年成好的时候,硕果累累,压弯枝头,俯首于山坡上。那时,我穿梭于中间,觉得爬树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不觉得累。 记得有一年丽中的一批高中生说来我村体验劳动生产,帮助采摘油茶。他们对油茶很好奇,说:"哇,这么多油茶果,如果像水果苹果、橘子一样能吃多好啊!"他们总是好奇地向乡民们问这问那。学生们在采摘油茶,这里便很热闹,笑语喧哗,连寂静山谷的回声也活跃了起来。不过,几个乡民要随其身后收拾扫尾啰。而我真想高中生的哥哥、姐姐们在我村多待几天啊,可是没过几天我还是望着他们的背影离开村口。 大人们有的站在山坡上采摘,篓儿摆于胸前,左右开弓,双手像鸡啄米那样快。有时也要爬到树上采摘,庆幸的是油茶树弹性好,柔软且坚固,不踩在枯枝上一般是不会跌落的。从树上爬上爬下,从山坡上爬上爬下,还要采摘一定的数量,又来得早、采摘时间长,所以采摘油茶具有前所未有的疲倦和劳累。更可怕的是运输靠一根扁担和一副肩膀挑,人人成挑夫,或多或少罢了,从蜿蜒且较陡的羊肠小道经过,从四面八方,如星辰般向晒场汇聚。 处处晒场,凸显小山包,油茶果儿堆成的。要经过堆放闷熟几天,再进行摊晒,让油茶果充分开裂,分离果肉与外壳…… 三
油茶从开花到成熟要经过14个月,历经五季:秋、冬、春、夏、秋。有"抱子怀胎"的奇异现象,即采摘油茶果不久或趋于成熟时,油茶花便开了。等采摘完毕,大朵白色的油茶花便大闹油茶树的枝头了。有所不知,虽然物质匮乏,但那时上天也赐于我童年、少年时的一个小小的幸福,赐于我取自不尽用之不完的琼浆蜜汁。原来花蕊中间藏有一泓甜汁呢!我们这些小伙伴们从山上折来小蕨秆(当地叫笼衣),抽取芯,便是空心管了,用来吮吸甜汁。有的小伙伴们索性不用管子,像亲吻一样,嘴贴在花蕊上吮吸,一朵一朵吮吸,一株一株吮吸,充分喝饱后说:"啊,真甜哩!"小伙伴们仰着小脸蛋,满脸花着花粉和碎花瓣,舌头舔了舔嘴唇说:"真好喝呀!给甜腻了!"期间还有蜜蜂在树冠上飞舞,"嗡嗡叫",仿佛在说,哥哥姐姐们呀,不要与我抢甜汁啦,抢口粮啦,口下留情呀。 能不能拿回家存放着喝呢?总于,我们这些小伙伴们想出了办法:用两根皮管插入封闭的玻璃瓶中,一头触及花蕊,一头连着嘴,这样吮吸,甜汁就流入瓶中了么。因为没有提炼过,不能储放多天,几天内就要喝掉,否则会变质。 还有一样,上天赐于我仙桃佳果——油茶苞。这是由油茶树的果、叶异常生长而成的一种变态生长物,一般挂在树冠上。茶苞大少不一,也有像苹果那么大的。苞内空心,有一层半透明的皮,蜕掉了这层皮才算成熟,露出乳白色,吃时有清淡的甜味,吃后口腔很清爽;还有一种叫茶耳,只是形状扁、薄的,其它与茶苞无迥异。在清明节前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的生活和味蕾。 四
待晒场的油茶果充分开裂、外壳干燥时,就要把它们收回到屋内仓库、祠堂、学校等地,尔后进行分拣油茶籽。小伙伴们常常在堆成的小山包上玩耍,打战,有的从山顶滚落下来,惹得大人们一声骂。分拣,一般由劳动力欠弱的人完成。用两条长板凳架住一面茶籽筛,在上面倒上干燥裂开的油茶果,把籽与壳分离开,这叫分拣茶籽。忘不掉隆冬时节的温馨劳动场面,老年人、妇女、小孩们边晒太阳边围着茶籽筛分拣茶籽的;忘不掉分拣时你追我赶的情景;忘不掉分拣时有说有笑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分拣好的茶籽要进行烘焙干燥。那时,都建有茶籽烘焙房,像北方的炕,正方凹形,底层为篾编,能容纳10多萝筐的茶籽,下面是长洞,用于烧火烘热。烟雾袅袅,需要个把星期的烘焙。 烘焙干燥后就可以榨油了。当时村里有两座古老的水碓房,依然沿袭传统的榨油方法,如利用水碓磨茶籽粉,用柴火蒸熟茶籽粉,然后包成一个个茶籽饼置于"油箍"的槽沟里,再用吊着几百斤重的石锤撞击木桩和楔子,通过挤压而流出来山茶油,清亮亮的、香喷喷的……那"叽呴——嘭哒——叽呴——嘭哒——"的撞击声,常常响彻子夜,在寂静的山村尤为清晰。 这就是油茶所历经的生长管理,采摘,分拣,烘焙,压榨等非常烦琐、辛苦的过程,这才成为了山茶油,好吃又吃好的。如果了解了这些经历,就会觉得目前的价格其实并不昂贵。 如今,每当在超市商店、市场看到茶籽油时,我就觉得很亲切,仿佛看到了父老乡亲,我太熟悉油茶了,由此而勾起了家乡采摘油茶,分拣,烘焙,压榨的情景……便一幕幕,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