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观察宝宝的同学 在晚上接孩子时,故意多让孩子在幼儿园玩一会,密切注意一个或几个看起来容易接近,宝宝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第二步:了解宝宝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宝贝轻松地聊一聊那几个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没有一个梳小辫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如果孩子和家长的信任感足够好,此时应该聊得很开心。 在这时,你就需要体察宝宝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还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后者,家长则可以告诉宝贝如何说、如何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形式更好)。如果是前者,则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社交(隐形的分离焦虑往往是其主要原因,这比表面上的"上幼儿园就哭"对孩子的危害更大,需要家长注意)。 第三步:解锁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长可以根据情况每天告诉宝贝一个社交的小妙招,如:打招呼、教宝宝一个小游戏、请求一起玩等,慢慢打开孩子的社交圈子。 第四步:制造社交的环境 家长们还可以组成"亲子游小组",让宝贝们在有妈妈的情况下自由玩耍,这样宝贝就可以卸下防备,尽情地去和其他宝贝一起玩耍了。等宝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这些小朋友就成了宝贝在幼儿园的"种子朋友"了。 第五步:及时与老师沟通 宝贝在家中和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归根结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较大造成的。因此,家长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宝贝的情况,并尽量营造"家校一致"的规则和环境,这样也有利于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 不过"父母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交朋友这件事父母或许还能帮一帮忙,但维持友谊,可就要看宝宝自己的"功力"了。虽说幼儿园的"友谊"就像风一样,今天因为一块蛋糕而宣称"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明天就因为一个玩具而公布"我和你绝交"。 但时间长了,哪些小朋友人缘好,哪些小朋友"不受待见",每个孩子都心里有数——既然我们无法强迫其他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那我们只有让宝宝自己先具备一些品质,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