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亮 张彤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初,企业采取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政府大力宣扬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正日益降低。本文通过从制度动因及监管路径的角度分析企业环境行为,从而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环境战略管理决策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企业环境行为制度动因监管路径 一、引言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主要的创造者之一,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相关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环境的破坏,随之完善政策来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其想要通过改善环境行为来赢得竞争的需求逐渐增加。企业环境行为就是企业接受外界环境压力,并将其转变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将一部分乃至全部认可为企业预算成本,做出相应的行为响应,使得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环境外部负效应逐步为企业所认知并承担。本文目的在于把握我国企业的环境行为现状,分析企业环境行为的制度动因及监管机制,从而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和企业环境战略管理决策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二、企业环境行为的制度动因分析 1.内部制度动因。企业的内部制度动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的道德因素以及在环境行为制度与实施方面形成的一贯性因素。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造成的,仅仅依靠经济利益作为引导,依靠政府等企业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企业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将企业环境责任看作一种工具,然后将其实施于企业,要求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这种方式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是不全面的。这种方式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及投资决策时难以主动考虑环境问题。因此,上述被动的引导方式是不可取的,企业环境行为的实施应该使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需要企业自主树立良好的环境责任意识,从而避免企业环境问题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另一方面,公司内部治理是否完善也影响着企业环境行为。公司治理理论中指出,公司治理最基本的要素即合法和合规,而企业合法和合规的重要方式之一则为信息披露,企业环境行为的信息披露,特别是自愿性的信息披露受到公司治理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环境信息的功能也可以被公司治理加以利用,帮助公司更好的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综上,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应该考虑到企业的环境责任,对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提高。 2.外部制度动因。企业为了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其经营往往需要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受到的外部制度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以及文化施加于企业的压力,包括强制性和激励性的环保法律法规。第二,来源于消费者的选择偏好。随着当今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环境友好型产品,此时,消费者也就成了环保行为的最直接推动力之一。第三,模仿压力。企业迫于激烈的竞争,会倾向于效仿同行业国内外领先企业的行为,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可见,外部制度促进企业克服惰性,积极实施环境保护创新和实践,并借助市场力量引导企业在这种限制下有效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企业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三、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规制在日趋完善,但总的说来,我国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来管理,多数的环境手段归属这一类型,这类规制占主要部分,而激励型规制和自愿性环境行为则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中,企业的污染状况却很复杂,命令、控制型规制的环境管理手段略过单一,而且缺乏创新,所以政府要借鉴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多元化环境规制,加强环保制度创断。 在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过程中,政府的治理成本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实现企业环境成本节约,从而推动企业环境行为的开展。政府也需要从信息和资金两方面给予企业环境行为激励与支持,建立企业环保数据库,为企业环境行为创造良好的关注与监督的平台;创建环境信息交流平台,企业间相互学习、提高,从整体上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改进;建立企业环保投资援助机制,为企业环境治理提供专项借贷资金,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实施环境优惠政策,通过环保资金奖励,减免税费等手段激励企业采取环境行为。 四、结论与思考 目前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从而阻碍了企业的生态化和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进程。同时,受自身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制约,政府行为也可能短期化和具有自利性,使得政府和企业进入更复杂的博弈过程。为此,本文针对改善企业环境行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尊重民众的环境主人地位,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利益相关者的主要部分就是民众,任何对于环境的损害都是对全体公民根本利益的损害。实际上,当前我国很多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之处,这都是公众缺乏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的结果。想要保证公众的有效参与和监督,就一定要从法律上将环境权规定为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公民的环境主人地位。同时,要实施国民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 2.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在监管中政府的行为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现有的国民生产总值评价指标体系下,政府缺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驱动力,甚至会导致政府与企业间的不正当密谋。因此,必须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建设导向型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发其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求政府在严格排污标准,加大处罚力度时,使行政部门对排污企业的治理、督导情况与工作业绩相挂钩,严格规范政策执行部门的工作。 3.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企业应将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作为目标,这要求各方要从长远利益角度、树立长远利益的观念和培育自觉保护环境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要想将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与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持续发展,只有转变生产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转变为减量型、清洁型的绿色生产,才符合企业自身利益,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庆峰,李真,盛昭瀚,杜建国.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100-106 [2]王凤,王爱琴.企业环境行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1):124-129 [3]李朝芳.企业环境行为的价值实现机理研究——基于制度环境的过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52-56 [4]周曙东.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2):181-183 [5]李永波.多维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1):75-82 [6]兰竹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8(5):98-100,104 [7]邹伟进,胡畔.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博弈及博弈均衡的改善[J].理论月刊,2009(6):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