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政治领域,网络问政正是这场变革的产物。本文以基层网络问政工作为研究重点,在分析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基层政府在基层网络问政工作上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基层;网络问政;方法 网络问政的出现和发展,既改变了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的途径,也丰富了政府了解民意、解决民忧的手段。自上而下的网络问政形式中,政府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所以需要政府有更大的作为,使网络问政更加有序化。 基層面对群众、面对问题更为直接,基层网络问政的工作成效也反映着基层政府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政府形象。所以,基层网络问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政府必须敢于正视矛盾,敢于解决问题,以"马上就办"的劲头、常抓不懈的魄力听民声、聚民意、办实事。笔者认为,抓好基层网络问政工作要聚焦以下四个重点任务。 一、规范问政办理"全流程"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制定《网络问政工作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问政办理的"全流程",并因地制宜,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要解决"谁来办"的问题。做好网络问政工作关键靠人,重点是要形成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以乡镇网络问政工作为例,考虑到其实际的工作机制和干部配备情况,建议明确条线领导、驻村领导为问政第一责任人,站所长、驻村干部、支部书记为具体承办人,按照站所和村居"共同负责、共同办理"的原则,理清责任,明确职责,避免推诿扯皮、被动应付的现象发生。二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网络问政工作面对问题多、涉及环节多,工作内容复杂,因此必须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以乡镇网络问政工作为例,建议明确关注、签批、处理、回复、回访的一整套办理流程,并严格规定了1小时内关注、半天内签批、1天内处理回复的时限要求,规范回复模版,提高办理的效率和规范性。三要解决"办如何"的问题。网络问政工作开展得如何,归根到底还上要体现在群众问政事项处理效果上。以乡镇网络问政工作为例,要积极做好"事后跟进",用好"督办、通报、奖惩"三种手段,不断加大考核力度,将网络问政办理情况作为先进个人评选、村居及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畅通政民互动"零距离" 网络问政做的是群众工作,掌握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尤为重要。要抢抓"第一时间"。网络问政工作的时效性较强,办理效率也是办理成效的重要表现方面。在网络问政工作中,要做到第一时间联系、第一时间见面、第一时间沟通,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察实情、第一时间报告反馈,展现干部"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让群众感受到"重视程度"。要"攻心为上"。做群众工作,就要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 在网络问政工作中,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问题,说话说到群众心坎里、做事做到群众心窝里,让群众感受到"处理态度"。要组建"百姓评议团"。以乡镇网络问政工作为例,要充分认清村居群众的组成特点,发挥乡贤作用,在乡镇组建若干"群众评议团",成员由各村居威望较高的群众代表组成,发挥他们在监督办理情况、调解群众矛盾、安抚群众情绪上的作用,让群众感受到"浓浓人情味"。 三、倒逼党员干部"全落实" 网络问政工作成效,必须以严格督察考核作为保障。要以督办督查为手段,以措施落实为途径,以问题解决为根本。一要抓好"三个节点"及时回访。建立事后回访机制,准确了解群众满意度,建议在问政处理的1天后、1周后、1月后分别针对办理人员的处理态度、处理方法、处理结果等方面进行回访,并做好记录。二要抓牢"重点问题"全程督办。要聚重点,对群众重复问政、集中问政的问题全程督办,实行一日一汇报制度,办理人员将处理进展及时汇报领导。三要抓住"典型问题"定期通报。实行一周一通报制度,对回访不满意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中通报,对办理不力的"典型个人"进行通报处理。 四、倾听民生诉求"零盲区" 以群众诉求为镜,从问题根源上反思,从自身上找原因,找出平时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对症下药,对工作"盲区"及时关注,对工作方法及时修正。及时梳理群众反映较集中的问题,并由政府领导进行集中会办解决;并根据群众反映问题,总结有关条线工作开展中的不足点,及时责令相关条线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同时,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要主动作为,组织相关条线人员开展"便民到村居(社区)"活动,对问题进行集中解答、集中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总之,网络问政的广泛应用,不仅会给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良好平台,而且会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基层网络问政工作关系重大,基层政府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处理好群众问题作为目标归宿,科学施策、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网络问政工作程序,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唐美丽,施慧娟.我国网络问政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策略[J].闽江学刊,2011(6). [2]孙健,张玉珍.网络问政:问题与纠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