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不应将课题研究作为职评的硬性要求


  近日,有评论员指出,课题研究应走出"评职称"误区。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些中小学校教师忙于课题申报,热衷于课题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课题结题的一纸证书,以满足职称评定的硬性规定。以职评为指向的课题研究,其功利性与浮躁性不言而喻。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丰富理论素养、提炼教学思想、提高研究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专业成长为导向的课题研究,才是课题研究正确的打开方式。让课题研究走出"评职称"误区,回归教师专业发展本位,必须正本清源。
  课题研究是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潜心研究。任何功利性的诱惑都会让课题变味,让研究走样。将课题研究作为职评的硬性条件,课题研究终究是一种被动研究,教师关注的只是课题研究这种形式,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如此,又如何研究出真成果,如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课题研究需要以一定的显性成果呈现,诸如论文、书籍,等等。既然如此,教师常规的教研成果应与课题研究成果等同。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自主性研究的成果,如果就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且有系列论文发表,亦可与课题研究的成果等同。
  实际上,有些课题看似轰轰烈烈,由于相关教研部门把关不严,虽然已结题,但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又怎能反映教师研究的成效呢?将课题作为职评的硬性条件,教师的自主式研究得不到认可,却让虚头巴脑的课题研究浑水摸鱼,有失公平。
  再者,将课题研究作为职评的硬性条件,由于"僧多粥少",被立项的课题势必成为稀缺资源。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名校、名师、校长等在课题申报中会占据优势。课题的主持人也多为学校领导,实际参与研究的骨干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这也是对教育科研生态平衡的破坏。
  教室是实践的"田野",是研究的"主战场"。课题研究要立足实际,关注学生,剖析课堂,深挖教学,要引导教师沉下身、静下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台。课题研究只有走出职评误区,才能让真正热衷研究的教师获得课题研究资源,才能真正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冬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