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什么都喜欢比较,也喜欢争强好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读书就业的压力,无形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把竞争概念传输给孩子:你要当第一,你要做到最好,你要比别人都棒……相信很多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也是这样去塑造孩子的:比一比,赛一赛,然后最棒的孩子得到最多的鼓励。 可是,小小年纪的孩子当真需要竞争来刺激成长吗?真的有必要从小就培养起孩子强烈的竞争意识吗?竞争,究竟是帮了孩子,还是伤了孩子? 从小有竞争意识不好吗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主要取决于大人的希望和教育模式,取决于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环境质量,更取决于孩子的秉性,最终还是要看孩子面对竞争有多高的胜任能力。然而,我觉得中国人向来讲究的中庸之道更有一定的道理,所谓的"和"与"平",同样适合孩子在竞争环境中的心态素质培养。竞争和压力,都要适度适中,对孩子来讲,就是要适合孩子的接纳力和参与性。 女儿的竞争观念 我平时凡事都爱一比高下,但是结果也并非都见得好,很多时候反而感觉精疲力竭、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在眼里,再加上我们给她看的图书都是讲孩子的合作和分享,所以她对竞争的理解很是不屑一顾,这着实让我感到吃惊。 有一天,我让女儿自己脱背心,她不干,并且告诉我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会帮助她,还特别得意地说:"班里的很多孩子都会脱,我不会。"我就问她:"别人都会,你却不会,那是什么感觉呀?"她竟理直气壮地说:"没什么呀,我很高兴,我觉得这样挺好,我也很棒。" 其实,女儿的表现和我所希望的情况完全不符合。她这种儿童的心态,似乎更适合美国的教育体系。可咱们是在中国长大,咱们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我就觉得有必要让她知道第一和落后的差距。借助奥运这个时机,当看到比赛后发奖献鲜花时,我就开始教育她,什么是最棒的,谁是第一名,前三名才有鲜花,你想要鲜花,就要努力,就要…… 但是女儿语出惊人:"妈妈,这样我会紧张的,我就没有办法好好工作啦。""工作"是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概念,把孩子的活动游戏统称为工作,蒙特梭利似乎不喜欢游戏这个概念。 还别说,女儿的这一席话,基本概括了竞争的不利后果。我不知道是她看奥运会时听到运动员"紧张"这个词汇太多了,还是我平日给了她太多的压力。于是,我就开始反省和自责,干脆不再鼓吹什么第一什么名次。就像奥运的真谛是享受比赛一样,孩子也应该从小享受童年,享受每个活动,让乐趣成为他们成长的最大动力。就算女儿当不了什么第一或是前几,只要她能做好自己、她觉得快乐,今后进入社会能让我们放心,这就足够了。 输一次并非输了全部 我们要谨防高压下的发挥失常,过多的说教和评判、过多的在意输赢和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无法承受。输了一次,就意味着输了全部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校从我们班选拔体态优美的人去市里走花束队,本人当年骨瘦如柴低头哈背,毫无悬念地落选,当时哭得一塌糊涂,觉得真没脸见人了。事隔一年之后,我上了高中,个子跃居前茅,也有了邻家女孩的可爱,当年超过我的人又被我甩在后面,本人还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谁都不能、也不该瞧不起谁。 让孩子自己主导竞争 假如你周围的家长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兴趣班,你也跟着来,姑且先不说累吧,孩子会喜欢吗?我特别喜欢游泳,觉得教女儿肯定没有问题,可至今我都没带她进过游泳池,因为她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喜欢游泳。于是我就想,再对女儿讲什么竞争故事都没用,她就是不喜欢,我必须得等她对水发生了兴趣才行。 因此,竞争什么、怎么竞争,应该以孩子为中心,根据孩子的能力而定,让他们自己去主导。现在孩子还小,尽可能让他们自信地体验自己的感觉。还是那句话,适当中度的竞争刺激是有利的, 能够觉得自己棒的孩子,是值得我们给予掌声的。只要孩子在自己的舞台上能够体会、信任、控制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