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成效直接决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新时期对高职教育德育目标的新要求。针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需构建创新的教育机制,只有大胆地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育方式创新,才能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德育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家长、社会及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对其选择的专业技术学习期待的特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同龄本科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相比,又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前,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德育工作的要求,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尽人意,相关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认识这种困境,积极探索高职大学生德育的创新模式,才能顺应当前高职德育的新要求。 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目标过于知识化,与德育目标的生活化相违背,道德教育方法陈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道德教育方法为课堂讲授法,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是高职道德教育在课堂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调查、讨论等教学方法所占比重都很小,手段也比较单一,更有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课件,直接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复制到课件而"朗读",授课过程中缺乏生动的、真实或仿真实的道德实践情境与体验活动。灌输式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课堂知识转移,道德实践不足,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道德教育从学生生活和专业教育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了空洞枯燥的说教,使得学生在面对工作实践时仍然不知所措,未能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德育功能,从而无法以真实的道德思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情境教育去塑造他们应有的道德品质。这种德育教育模式是对现代社会德育多元价值、德育自主性和德育创新精神的忽视,在解决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与社会的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传递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相脱节,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就现有的高职德育教材体系和德育内容来看,更多的是以理论性的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依此而进行的德育过程表现为过分地强调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和"理论化",缺乏对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和道德的认知水平细致地了解与分析,同时,课堂教学中对于高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当今社会就业问题以及对现实的困惑很少涉及,因而,德育过程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的课程体系、内容脱离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必然难以被接受。高职院校的德育活动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使学生没有掌握现实资料,难以将社会德育热点、德育难点问题、社会生活道德矛盾问题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在教育实践阶段层面,在"职业教育应以学技能为重中之重"错误管理理念指挥下,很多的高职院校甚至直接将道德教育的任务直接甩给了企业,加之学校指导教师无法及时与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交流,使得道德教育和道德监督失去它应有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水平与教学的实际需求不对等,道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一方面,高职院校德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下,专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犹如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滥竽充数者""南郭先生"之类充斥着德育工作队伍,必然难以满足高职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评价才能做出判断。道德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是以德育目标为主要依据,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考核,进而对学生道德水平进行判断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道德水平评价方式主要为试卷考评模式,考察的内容仅是限于教材中涉及到的以及教师平时在课堂中讲授过的德育知识点,评价方式也主要基于学生的各学科半期及期末考试德育成绩及日常操行得分,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地、真实地衡量学生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及德育效果。 (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与大学生的主体性认知要求表现不一致,没有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大多数高职大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动机基于实现父母的愿望,或是源于预期从事的工作的高收入、稳定性等因素,并未能够主动、自觉地去理解所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更没有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应具备乐于奉献、甘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道德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无论高职学校开展何种形式的道德教育,都应站在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社会需求和自然需求的立场来思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德育过程忽视了这一教学客观性要求,仅仅把学生当作的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被动的受体,违背了德育规律。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创新机制的构建 为了培养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需构建创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方式创新。一是进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道德情境,从而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行为规范。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某些真实的、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中的功能。例如,在教学中尝试结合国内外时政大事,结合实例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爱国爱民、勇于奉献的情感与责任,或者多搜取道德建设标兵、成功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励、教育学生。二是构建院、企道德教育合作的桥梁。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体系,应重视院、企的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校方应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有针对性地增强职业道德实践。在校企合作协议中组织学生定期赴企业进行实践,明确道德教育实践的内容,让学生能直接参与行业工作的各个环节,将道德教育融入现实的工作场景,亲身感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修养对彰显人格魅力的作用,深刻体会它们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体验教学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同时,还要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教学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品行教育""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优秀劳模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将抽象的知识趣味化、具体化,还能将各行各业人物的奉献精神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相结合,促使高职大学生对道德境界的提升。三是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凝聚点,是一个学校的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中,是提升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各种讲座、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参加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无偿献血等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企业进行活动服务等活动来丰富课堂生活等,可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促进道德教育。 (二)教育理念创新。一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入学初期,应通过入学教育从萌芽期更正高职大学生某些不正确的道德思想。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于那些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异态"的学生,可以由班主任加强与之交流沟通,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相结合,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班级活动逐步渗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转变他们在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的狭隘与功利,使之慢慢转变思想道德观念。在学习期间,专业课教师应多在课余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学习中的困难,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二是注重德育社会实践训练。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深入到社区服务中,督促他们尽早了解本地区对未来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要求和自身存在的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基层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进而加强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加速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的内化。三是注重人文学科知识的德育理念。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转变重专业轻人文教育观念,树立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协调发展教育管理理念,明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职德育工作必须全方位思考,总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和教师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与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德育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现代企业的工作特点、工作环境及职业道德的要求,帮助学生积极学习现代企业相关知识,通过人文社会学科学术社团研讨活动、专题讲座活动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在教学中自然地将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融入专业教育中,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引导他们在道德成长历程中求实、求真、求善、求美。 (三)教育体制创新。一是完善道德评价体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做到结合行业的相关要求,将学习习惯教育和纪律教育相结合、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教育相结合,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境界。例如可以通过《实习管理手册》《实训管理手册》,要求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实训课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工作态度、遵守制度、团结协作精神、业务能力、出勤情况、工作效率等方面给出客观准确的道德评价,反馈给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可以结合这些反馈情况,同时也可以经常到实习单位和岗位上亲自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状况,通过这些情况的综合考量,客观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二是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定期举办德育师资队伍培训班、业务研讨班等,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不断地提升德育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三是營造良好的德育软环境。高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太成熟,可塑性强,道德情感变化较大,易接受教育和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道德的楷模、知识的化身,又是人生的引路人和思想传播者。德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随时随地都会模仿,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和职业生涯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必须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专业及人文素养的建设,率先垂范,时时刻刻以自身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学生。 (四)教育内容创新。一是加强专业教育及技能培训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道德的取向性,应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及技能培训过程中,寻找德育课与专业课及技能培训的结合点,做到道德教育随机渗透。例如:在讲授如何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师的教学任务中,使之体现教书育人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在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职业道德品质。二是重视德育课堂中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教育应从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需求出发,针对学生每个学习阶段、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要求,进行逐层递进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应采用渐进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对道德价值形成初步的正确判断、选择和遵循。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主要是加强学生理解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了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职业道德的深层次内涵和作用,进一步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素养品质。(下转第27页)(上接第36页)在二年级,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解。在三年级,则结合学生实训、实习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在职业活动中贯彻落实职业道德原则和要求,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三是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高职院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理念和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结合学校开设的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融入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融会贯通式的教育,因而,需将德育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召集起来,集思广益,分组分模块编纂与行业文化及思想道德相关的内容,最后统一校稿,编辑成册,作为学校的德育教材,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学习。 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断地探索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体系更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德育模式,是高职德育教育者肩负的使命。 (2015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JY1501《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突出问题及其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徐财龙.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困境与应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6). [3]张均煜.新时期高校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4]甘洁仪.构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体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5). [5]赵忠洁.提高职校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