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请我写一篇"家庭教育之道"的文章。我虽然答应下来,但内心却很忐忑,因为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误区,在很多场合都会表现出自责的状态。我也曾与儿子说过这件事情,表明自己对他的教育并不成功,不好妄下结论,但从孩子的态度来看,他似乎并没多少感觉。 我和儿子从表面上看不是很亲近,也很少进行长时间的畅谈,有时关系甚至非常紧张。妻子说这是我们爷俩性格相似的原因。她总是叮嘱我要理解孩子,并创造条件让我们进行交流。当然,儿子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却能在这个预设环境里向我表达出很多内心的感受,我也有意识地表示对他的关注与理解。 记忆里,我对儿子的管教很严格。初中三年级时,他突然和我开玩笑说:"爸爸,不要打我了,等你有了孙子,我会打他还下来。"震惊之余,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后悔与心疼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实际上,我一直在落实一条教育孩子的原则,就是不断应对孩子对我的挑战。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比如,当他需要有人陪伴时,就会用啼哭的方法来挑战你,如果你屈服了,他就会再用啼哭以求满足他更多的需求。而我却不想这样迎合儿子的需求,当他啼哭时,我偏不理他,直到他安静下来。 我始终认为,必须培养孩子的自律与责任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帮助,从而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承担责任以及自我控制。他们还应该具备必要的个人能力,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要求,从而完成作为学生、同辈群体和成年人的相应责任。因此,孩子只有在真爱和合理的管教中才能健康成长。将放任作为教养孩子的方法,不仅是失败的,对那些实施者来说,更是一场灾难。 在纯粹的爱中勇于管教,便能激发出温柔的情感,使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尊重成为可能。虽然儿子在我面前表现得桀骜不驯,但他会在我喝醉酒时扶我下楼,在我出差回来时喊声爸爸,会关心我工作环境的安危。管教与爱的平衡,使得我会去不断鼓励孩子尊重他人,成为有责任感、有贡献的公民,以立足于社会。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然,我也并非主张一味地对孩子严厉管教。惩罚是需要艺术的。惩罚是柄双刃剑,惩罚越重,越要尊重。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必须要讲究原则与技巧,寻求管教与爱的平衡。 首先,父母要明白什么是惩罚性的管教。不能把惩罚性的管教同身体的惩罚等同起来。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时,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 其次,一定要明确惩罚性管教的基本出发点:惩罚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父母要明白,惩罚的前提是尊重。也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即使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的夸奖仍有可能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感受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百害无一益。 最后,父母还要掌握管教孩子的原则。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并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犯错后立即惩罚;平日要把您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惩罚前后要一致,要说到做到;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惩罚要适度;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等。 我对孩子的管教虽然有点严格,但是,并没有失去他对我的尊重。严于管教一定不能对孩子冷酷苛刻,这样会伤害孩子一生。长期的压制性管教会令孩子在绝对控制中觉得屈辱,会使其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中。这样的孩子今后将不会自己做决定,人格尊严被所谓的父母权威肆意践踏。我们父母绝不能在家中随意拒绝、数落、批评孩子,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一个更加安全、宽容和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多数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都强烈渴望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并希望在与家长的意志对抗中获胜。我认为,想让孩子拥有善良、感恩、令人愉快的人格特征,靠的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期望。孩子的正确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父母怎样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大家千万不要错过管教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当父母受到孩子的挑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当孩子"自讨苦吃",完全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的时候。父母通过权威获得尊重的过程不同于其他事情,孩子在抹干眼泪后,会表现出对父母的爱。此时,我和妻子非常注意以温暖和爱来迎接孩子,向他张开双臂,与他倾心交谈,告诉他我们是多么爱他,他对我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向他解释为什么要管教他,以及下一次怎样才能避免惩罚的再次发生。这种沟通是其它任何管教手段都无法做到的。父母不接受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管教"是针对问题行为,孩子会毫无怨言地接受。而"惩罚"是针对个人的,代表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的愿望,它所表达的是敌意,而非爱意。因此,儿子有时虽然对我表现得有点对立,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是尊重的,我的权威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 当前在中国,爱孩子的一种普遍行为是"父母在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这是非常危险的。孩子长大后难以管理,这是一条主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对孩子的物质欲望说"不"。我儿子不但没有物质享受的欲望,他还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学会了有计划消费的生活技巧,从不盲目攀比。也许不少父母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中度过,当看到邻居的孩子拥有令人垂涎的玩具时,父母开始感到压力,甚至有负疚感。同时,他们为自己纵容孩子奢侈享乐而不安。假设父母有足够的勇气拒绝孩子,他们仍有机会:谁都知道在祖父母那里更容易得手。我在此提出一个观点,出于对孩子伟大的爱而屈服于孩子对物质越来越多的需求,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我可以骄傲地说,在物质享受方面,我做到了向孩子说"不"。我唯一满足孩子的就是为他购买了各式各样的书籍,这一点我倒很大方。 良好的亲子关系存在于爱与管教之间精心维系的平衡中。爱与管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我们成功教育孩子的公式。 数以百计的近期研究指出,婴儿出生后第一年与母亲的关系对孩子存活影响重大。世间万物中,一个孩子得不到爱是最令人伤心的悲剧。但是,对于过度的爱,或"超级的爱"带给孩子的危害,人们却普遍认识不足。如果完全以孩子为生活中心,把所有的希望、梦想、期待和抱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心态发展到极致便会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有这样的家庭,爸爸是个大忙人,他常常从早到晚不在家,回家时,也带回很多工作。他对孩子的态度逐渐变为严厉而冷漠,他时常发脾气,孩子逐渐学会了与爸爸保持距离。与爸爸相反,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家庭和孩子是她快乐的源泉。她担心爸爸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温柔,觉得自己应该做出补偿,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妈妈太需要孩子,以至于不愿冒险去控制他,免得孩子不快。 在这样的家庭中,两个家长权威的表现是相互矛盾的,孩子被夹在中间。孩子不会尊重任何一个,因为双方在相互拆台、破坏对方的权威。这种自毁权威的家庭是在埋下一颗孩子叛逆的定时炸弹。最有敌意、最具攻击性的孩子就出现在这种家庭。我和妻子似乎与文中所述的爸爸妈妈形象相似,但是我们注重互相提醒对方的缺点,会像文章开始所说的,在出现这种现象时自觉创造机会和环境与孩子做恰当的沟通。 如果想培养出健康、负责任的孩子,我们必须将爱与管教联手,寻找出平衡的"中间地带"。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尊严,与之相应的,要求你的孩子也如此对待父母。这样,你将成为合格的父母,并享受因此得到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