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中原油田逐渐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油田数字化的进程。在油田的建设方面逐渐走向数字化、规范化。中原油田在贯彻科学技术发展观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逐渐开拓创新。为油田的数字化管理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全面建设绿色油田以身作则。这个"老油田"正以崭新的面貌与姿态迎接一波又一波的挑战,准备为我国的油田建设再作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油田;数字化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中原油田不甘落后、积极响应。为数字化油田的建设身先士卒,做出了榜样。其对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油田党建数字化管理工作,把互联网作为载体,对完善我国油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步实现了"用数字说话"和"听数字指挥"的要求。为油田党建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使得中原油田在低渗油田开发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一、油田党建数字化研究背景 将信息技术作为油田党建数字化管理的先导力量,是创造现代化企业的必要追求:在前一段时间的"十二五"国家规划中提及到,要做到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创建经济信息化社会,建设出适应经济发展的面向世界的现代化的企业。随着近些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油田全面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在"十二五"国家规划中也对产量做出了一个大的目标。就是原油产量在2015年末,突破5000万吨的数字大关。为构建信息化、数字化、可持续的油田管理作出贡献。 企业做好油田党建数字化。这本身就是在改变中寻求突破的过程。管理数字化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更好地发展,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中原油田分公司为我国的油田建设与油气储备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献,其在油气存储量以及相关方面拥有三分之二,甚至高于此数据的大部分份额。2009年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油田党建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又在"十二五"的五千万吨的远大目标的建设、引领之下,全面优化了油田的数字化管理的建设过程。加强建设油田,做到行业领先水平,与国际优秀管理理念接轨。 二、油田党建数字化的内在实质 在现代数字化建设中,中原油田用技术管理企业。将网络作为管理的依托,使得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企业生产与党建并驾齐驱,双管齐下地作用于企业的管理。形成业务水平一流、党建工作一流的大好局势。在党建的数字化道路上,逐渐的形成了"3967"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充分地推进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油田党建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建成。充分确保了每位员工能够在其岗位上各司其职,发挥其职能。 其中"3"代表着原有的5级组织,被重新组建成了3个层级。并作为主导作用连接始末。"9"代表着9路工作并驾齐驱,确保工作的顺利。 其中9项工作包括:党风廉政廉政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工会工作及共青团工作、宣传工作和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及保密工作等9路网上工作展示,使得每日常规的管理工作,更加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6"则表示着在完成了党建日常工作后,各项规程会变得标准化清单化,电子化公开化,集中化和共享化。这都是由网络作为载体,远程监控执行,管理的功能实现后才带来这6项效应。 "7"则代表着党建管理的7大功能。其中包括:管理监督教育、服务、展示、宣传、互动等7大理想化功能。达到了对信息的一致化传递效果。达到了工作内容一目了然,更加公开的效果。在工作中有效地对在职人员进行督促、考察,及时将资料存档,方便以后查阅。使得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党群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彻底地转变工作的途径。 三、油田党建数字化管理的方案 在中原油田中,年轻员工占据着主干力量。在员工总数上也占据着大半壁江山。这些青年员工是中原油田发展和壮阔的中坚力量。更是企业和谐发展的拥护者。但是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员工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身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掌握知识的途径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员工们又面临着油田设点数量多、生产线长、居住的地点不统一、消息封闭等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影响。都增加了企业加强管理的难度。在此大形势之下,油田的党建管理工作只有在形势所趋的情况下,管理逐渐趋于数字化。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技术水准,来准确地掌握企业党员青年的心理活动状态。 四、结论 只有重视油田党建数字化的管理才能做到"听数字指挥"的方针。通过了解企业年轻员工的所思所想,准确地掌握员工的心理动态与所求。使青年党员的心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才能提高并产生比以往更大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郭立.探析油田开发与数字化信息化融合的实践与认识[J].化工管理,2016(29):107. [2]李爱华.统建数据系统在西峰油田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6(02):92-95. [3]祁凤鸾,吴宗福,宋彬,雷将国,王磊.数字引航 集成创新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以采油七厂深入推进党建数字化管理工作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1(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