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白酒产品普遍塑化剂超标,并报道说中酒协称白酒产品基本都含有塑化剂。究竟什么是塑化剂,白酒中为何会有塑化剂,是不是只有白酒的塑化剂超标呢?其实塑化剂还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也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儿童玩具等。 塑化剂无处不乐在,我们该如何避免塑化剂侵害到我们的孩子呢?下面专注于公共安全的小编就为您分享一些相关的安全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心把塑化剂吃进肚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加工、加热、包装、盛装的过程里可能会造成DEHP的溶出且渗入食物中。塑化剂属于塑料中的添加剂,常被运用于化工行业,"塑料产品为了增加柔软性,一般会加入这种物质。"所以,各种塑料制品、塑料容器、保鲜膜中常能发现其身影。它无色无味,"柔软"是其存在的一种方式,但大家凭肉眼一般也无法判断是否含有,必须通过检测才能发现。 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正是有些人太贪图方便和便宜,食塑化剂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帮凶。 塑料制品分很多种,所能耐受的温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超市购物时能看到有的塑料容器、保鲜膜会注明"微波炉适用",或者写着"微波炉专用容器",说明这个产品能耐高温,加热后是不会变性变"毒"的。对没有特别注明的容器你就要注意标签上标注的"适合温度",而决定其用途。尤其是一遇热就变软、变形的塑料制品,一定不要用其装盛食物。同样道理,这类玩具也最好别买给小朋友玩。因为,儿童喜欢抓着玩具往嘴里放。 不要选购三无玩具 据悉,我国目前对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要求并无相关规定。那么,在当下,家长又如何给孩子选择合格的玩具呢?本安全网建议家长别一味图便宜,购买来历不明(如路边摊、网站)的塑料玩具,找到产地、厂家,对消费者更有保障。特别是当宝宝处于喜欢咬玩具的阶段,更是要对玩具严格把关。孩子玩具总体要求原则是无味、不掉色、颜色不浑浊。如果要给低龄宝宝买玩具,孕妇在孕期就得购买,让玩具暴露在空气中散散味。 多喝水有助于塑化剂的排除 万一孩子已经接触了塑化剂,还有办法补救吗?对于小量的塑化剂,人体的内脏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比如,对一个60公斤的人而言,一天摄取1.2~8.4毫克的塑化剂,是能通过代谢系统,自行排出体外的。但因为人体需要通过肝脏解毒,所以,如果长期地小量摄取,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根据海外实验报告,人体每天食用10公升含有DEHP 15ppm(百万分之)的饮料,长期下来才会有生殖器官疾病。 反而来说,大家只要不是持续大量摄取这类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影响是较低的,不用特别担心或去做检查。如果怀疑自己吃了有此危险的食品,建议你多喝水,增强体内循环,加速塑化剂的排出。 持续不断地小剂量接触塑化剂,比一次性大剂量地接触,造成的危害还更大!这提醒大家,食品安全,注意塑料的正确使用方法、购买合格产品是需要长期坚持,养成一种习惯的。 佰佰提示: 面对塑化剂的危害,我们也不要过度紧张,早在2011年卫生部相关人员就指出DEH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摄入量,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对于体重60公斤的成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mg、2.4mg和3.0mg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每天摄入9.0mg及以下也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