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行业,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多少曾经的王者因满足于一时的成功,最终被淘汰。雅虎正是这样的企业。其从创立伊始就没有立下引领高科技行业的长线战略,而将自己定位于媒体公司,这种平庸的志向直接注定了雅虎今天的没落。 1994年,大名鼎鼎的雅虎由美籍华人杨致远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同学戴维·费罗(David Filo)在硅谷创立。它最初只是一个引导互联网用户访问各类流行网页的目录。因为目录极受用户欢迎,杨致远和费罗决定退学成立公司以把握商机,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雅虎传奇。上世纪90年代后期,雅虎飞速发展,在目录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搜索、电邮、新闻和娱乐等功能,最终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门户网站。2000年初,雅虎进入其黄金时代,成为互联网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股价曾一度高达120美元,辉煌一时。杨致远也因此名震天下,成为全球华人的楷模。 但也从那时起,雅虎开始显露疲态。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碎使其遭受重挫,股价一路狂跌至4美元。其后,虽然雅虎积极寻求复兴,也确有短期的良好成长势头,但总体表现一路下滑。2011年,雅虎在其曾占绝对优势的显示广告领域被Facebook首次反超,而在增长迅速的搜索类广告领域,又被谷歌远远抛在了后面。近几年,雅虎的股价一直在10-20美元之间徘徊,频繁换帅也难挽颓势。 即便几经沧桑,今天的雅虎仍是互联网巨人,2012年实现利润40亿美元,按其全球14000名员工计算,人均创利28.57万美元;虽有来自谷歌、Facebook等企业的强大挑战,仍保有了全球每月7亿人次的浏览量。2012年7月,谷歌的女强人玛丽莎·梅尔(Marissa Meyer)开始执掌雅虎帅旗。梅尔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雅虎在其带领下似乎能够如当年一度衰落的IBM和苹果一样重振雄风。但事实上,已是外强中干的雅虎正在走向末路。 小富即安未立高远之志 雅虎由盛转衰的原因很多,业界对此也有诸多解读,但都未切中要害。从战略层面来看,其衰落的最关键原因是从创立伊始就没有立下高远的志向。虽然杨致远和费罗出身于斯坦福大学声名卓着的电子工程系,又创业于全球高科技中心硅谷,但令人不解的是,拥有雄厚技术背景的二人从未把雅虎视为一家高科技企业,而一直将其定位于媒体。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把雅虎打造成一家能够盈利的新时代媒体企业。这种平庸的志向直接注定了雅虎今天的没落。 硅谷传奇人物杨致远其实对技术没有本质的兴趣。他关心的是如何尽快让雅虎从一家生机勃勃、创意无限的新创科技企业快速转化成为一个西装革履、表面光鲜的媒体企业。为达此目的,他在2001年高调聘请好莱坞资深高管、华纳兄弟公司的特里·赛迈尔(Terry Semel)执掌雅虎帅旗。这在硅谷所有高科技企业中绝无仅有,也可见杨致远对高科技产业的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更可惜的是,虽然赛迈尔出身于媒体行业,但其媒体理念早已过时。这位到雅虎任职前从未用过电邮的管理者所构想的理想媒体企业,仍是上世纪那种大杂全的模式,面面俱到却又样样不精。 雅虎轻视技术的一个原因,是它出名太早、成功太快。作为同时期第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雅虎几乎是一家独大。被互联网浪潮冲昏了头脑的大小广告客户蜂拥而至,向雅虎过度支付巨额广告费用。一时间,雅虎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从某种意义上说,雅虎早期的兴盛并非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或优良的商业模式,只是受益于互联网泡沫的膨胀而已。这种非理性的广告投入成就了雅虎的一炮而红,却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雅虎被虚假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小富即安、不思开拓,不注重技术上的提高,如广告的精准定位等,只是一味地关注网站用户流量的增大。其实,雅虎在把自身定义为门户网站时就已扼杀了自己。 轻易到手的繁华盛世让雅虎丧失了对行业发展的清晰判断,所以看不到搜索流量将远比访问流量更有价值。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8年,雅虎一些管理人员就看到搜索将取代门户而成为千百万用户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入口,从而建议杨致远和费罗收购谷歌。但二人只看到搜索仅占雅虎当时用户流量的6%,而雅虎每月的增长速度高达10%,弱小的谷歌显得微不足道。 毫无疑问,他们当初对谷歌崛起的漠视直接导致了雅虎今天的困境。如果雅虎的两位创始人以技术为导向,积极推动整体产业发展,就绝不会如此短视。在时刻都在发生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产业,没有对行业的前瞻力和以技术为核心的理念,必然将走向失败。很难想象,身居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会轻视技术,但这就是令人不可思议的雅虎。 应该令雅虎创始人汗颜的是,其斯坦福的校友佩奇和布林创立的谷歌就和雅虎截然不同。从创建伊始,佩奇和布林就雄心勃勃,不仅是让企业盈利,更想利用尖端科技和创新改变世界。这就是谷歌多年来一直保持强大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在此战略之下,谷歌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断自我超越,其成长过程精彩纷呈,前路越走越光明。 看一个企业的长远,如同看人一样。不但要看它的产品和技术,更要看它的立志和精神。志向平庸的企业注定平庸。立志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文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恰是这无形无相的文化决定它的成败兴衰。立志的高下决定了企业表现的高下。现今,比雅虎晚4年成立的谷歌市值高达1800亿美元,十数倍于雅虎。科技企业可以改变世界,媒体公司只能描述世界。这就是谷歌和雅虎的区别。无论有多少人曾经赞誉过雅虎。真实的雅虎从来都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这就是它衰落的真正原因。 定位错误造成发展方向的迷失 雅虎立志不高直接导致其定位错误,这恐怕是企业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战略失误之一。雅虎一直定位模糊。脱胎于高科技企业的雅虎,靠软件开发安身立命,却坚称自己为媒体企业,只是因为它不是靠卖软件或服务而是靠卖广告盈利。但同样也依赖广告实现盈利的谷歌,却一直极其清晰地把自己定位为身居前沿的高科技企业。在雅虎,项目经理被莫名其妙地称为制作人,他们也从不真正重视前沿软件的开发。但公司员工的主体仍是软件开发人员,这样就让雅虎成为一个既非媒体也非高科技公司的怪胎。 含糊的定位直接决定了雅虎的企业文化。谷歌、Facebook和当年的微软都具有完全以软件开发为核心的骇客文化。而在雅虎,软件开发由所谓的制作人和设计师控制,软件工程师只是实现其理念的工具,软件开发由此成为一种无差异化的低能活动,而软件工程师几乎如同今日印度软件工厂中那些不折不扣的软件工人,其创造力几乎被完全扼杀。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下,雅虎很早就丧失了创新能力,长期无法推出强有力的产品,而且就算收购技术一流的企业如Inktomi、 GeoCities和Flickr等,也很快将它们拖入行业末流。从这点上说,雅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扼杀精英的摇篮。 因为雅虎轻技术轻创新,导致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不断离开。更可怕的是,和疯狂网罗顶尖软件人才的谷歌和Facebook不同,雅虎对这一最核心的资源却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因而,公司内充斥着二三流的软件人员,导致其创新能力更加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一流的软件开发人才,就打造不出一流的软件,无论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济于事。这种模糊而平庸的企业文化,让雅虎早在1998年、仅有4岁时已显得年迈力衰。相比之下,谷歌和Facebook的软件工程师一有新的创意,就马上跃跃欲试将它付诸实践。 没有清晰的定位,除了创新乏力之外,也使得企业不可能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和战略。2007年退位的赛迈尔错误地把雅虎打造成为一家传统媒体企业的网络版。雅虎旨在成为通才,于是乎其网页内容繁杂臃肿、产品众多,让用户困惑。所以,当谷歌清新简洁的搜索器一推出,雅虎便迅速成为明日黄花。 过去15年,雅虎几经换帅,仍未找到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产品线宽广,却无一个拳头产品。截至2009年,雅虎收购的企业多达56家,却给它的战略方向带来更多的迷惑。与此同时,雅虎基本丧失了对行业发展的把握,首先放弃了已有相当基础的搜索功能,在前景广阔的移动平台和社交领域毫无作为。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也使得雅虎的决策龟速,一再错失收购明星企业如YouTube和DoubleClick等的良机。 董事会低效接连错选总裁 雅虎董事会的无效和低能更让它雪上加霜。过去3年,雅虎共换了5位CEO,其混乱程度较惠普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董事会选中的每位CEO几乎都只能让人扼腕痛惜。在赛迈尔2007年黯然下台后,杨致远曾如同乔布斯一样临危受命,但他短短一年的领导却让雅虎更加风雨飘摇,并直接造成微软收购雅虎的失败。其实,这次收购可能是雅虎投资人脱身的最后良机。其后的凯洛·巴茨(Carol Bartz)也是一个错选,她主动放弃了雅虎的搜索功能,造成恶劣后果。其继任者斯考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除了降低成本,别无良策。 2012年下半年上任的新帅梅尔被认为是带领雅虎复兴的最大希望。但其实不然。虽然梅尔对雅虎的发展有清晰的理念,如收缩产品线,走专精路线,开发移动平台,重返搜索,同时大力网罗顶尖技术人才等,但战略的实施需要有效的企业文化和高素质的团队做保证,遗憾的是,目前雅虎两者皆无。让雅虎复兴就如同逼着一头臃肿缓慢的大象在高速旋转的舞台上跳舞,无论它下一步迈向何方,都难以避免被颠覆的命运。在这种困局中,梅尔也回天乏术。 人们常言失败是成功之母。然则在高科技行业,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有多少曾经的王者因为满足于过去的成功,漠视行业的变革和新兴企业的挑战,不思进取,不图自我断腕式的突破,最终被新技术浪潮淘汰。雅虎早期巨大成功恰恰是它灭亡的直接原因。当然,雅虎的没落最终是因为它从未有高远的志向,造成自身定位不清,进而步步出错。它旧日的辉煌与其说是因为实力和科技,倒不如说是机遇和运气。 现今,雅虎的竞争对手太过强大,它自身又太过衰微。所以,复兴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惠普的惠特曼一样,梅尔并不是雄才大略的人物,她们只可能把困境中的企业进一步带向衰亡。雅虎的这出大戏已经快要收场。由此看来,头顶光环的杨致远不应是华人创业者的楷模。正相反,所有志在有为的华人企业家要深以雅虎的最终失势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