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程序员转入做互联网产品运营,一定要先把产品的一个需求做好,把产品营运出去吸引用户前来使用并成为你的付费用户,取得用户信任后广纳运营思维与用户建立广泛互动,将更多的用户变成你的付费用户,才能创造更好的价值。 互联网行业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做程序员的人后来转去产品运营部做起了产品运营工作。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有些人始终不适应,以失败告终;还有一些人过渡很快,马上就能如鱼得水,甚至成为业界翘楚。那么从程序员到产品运营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如何革新才能转型的成功呢?已经有不少大牛给出了较为全面且专业的建议,而本文则从另外一些角度给出建议,希望能对转型来的产品运营有所帮助。 首先革新技术到达洞见 有些技术思想真是毒,想要转型还真的得下定决心去治疗。 如图: 我们熟知的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就是技术出身的产品运营高手,王志东是第一个写出Windows中文平台的程序员,王志东在引领新浪成为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奋斗中居功至伟。自北大毕业后,王志东成为中国硅谷的自由软件工程师,以软件奇才扬名业内。1998年创办新浪,2000年4月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搜狐创始人张朝阳MIT的技术背景搜狐以搜索技术起家,腾讯以即时通讯技术起家创始人马化腾深圳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盛大以网络游戏起家,百度李彦宏以搜索引擎技术起家,在这些网站的创始阶段,技术创始人的痕迹相当之重。 技术员驱动的公司如谷歌直到现在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但仅仅只有技术人员的公司注定无法长久。拥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贝尔实验室大楼曾经因为业务萧条、人去楼空而成为房地产商收购的猎物。在技术上非常领先的IBM到1992年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净损失49.7亿美元,大批员工被裁减,陷入破产倒闭的边缘。而曾经一度被IBM的技术人员瞧不起的微软却成为今天软件业的巨头。商业翘楚的陨落常常令人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不能说贝尔实验室和IBM没有技术,没有创新。但是为什么技术领先的他们命运却如此多舛?了解市场需求并用适当的技术去满足这种需求,对产品运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马化腾说过:"做产品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需求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阿尔巴德认为: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需求了解到什么程度。仅仅卖独立的产品实体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那些能够把握用户需求并能围绕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能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企业必会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 #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有过类似的言论: 张小龙说:当我们木有准确的数据验证用户需求时,我们就会说只要让我们自己用得爽,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点。怎么样让用户用得爽呢?如果仅仅依靠去猜的话,其实是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把自己当作一个傻瓜来用产品,傻瓜理念。 把自己当作傻瓜,这个挺难的,但据我所知乔布斯也是用这个方法,而且他这方面功力特别强,他能瞬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傻瓜。我就不行,我要经过 5-10 分钟的酝酿才能进入到这个状况,这是非常难的一个产品功力。我观察公司里面有一个人也很厉害,就是Pony,他大概能在1分钟的时间内酝酿成。但是我发现我们的产品经理经常花了3天还达不到一个傻瓜的状态,所以他们总是太专家了。你要知道我们有上亿的用户,他没有这么多的背景,他们用这个东西只是第一眼的感觉或者用一次,一两分钟的体验就决定了。 不想当将军的程序员不是好产品,不满足在代码之间的程序员往产品运营发展时,第一步应该跨过技术,我遇到不少程序员喜欢说:"只要产品需求明确,技术上一切都能实现。"这句话听起来相当有逼格,也让产品经理甚至老板甚为宽心,觉得技术真是公司的坚强后盾。但其实传递了一个特别糟糕的信号。当身为程序员这么说的时候,潜台词是:"你弄好你自己的事儿就行了,别来管我!"而且这种说法隐含着一个乐观但显然并不现实的假设:技术是无所不能的、"无所不能",程序员也象阿拉丁一样,可以实现你的任何愿望,只要你能明确的描述它。我不知道阿拉丁说完愿望之后,假如胆敢继续追问灯神将具体采用何种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话,会不会被塞到灯里……,所以程序员转型第一关应该开始学习如何研究市场所需的产品,并掌握产品从创意到上市所有相关的调研、研发的所有能力,努力培育自己的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敏感度还有具备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所有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 其次革新"程序"到达产品管理 产品运营有产品运营的"知识体系"不同于程序员的知识体系(相关知识体系的产品阅读见:《产品经理的知识管理方法交流和书单)。产品运营在分析解决问题时,由于用户市场的复杂,因素的多重,趋势的不确定等往往需要具备相当的知识情感素养来做出判断或决定。你看到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外界反馈到内心的感受都将构筑你对人,对事,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这些终将形成一套方法,形成你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产品方法论"。所以,将获得的知识从点到面,最后形成体系,跨过程序到达产品管理体系是相当重要的能力。 第一、转型的程序员:必须激励(管理)那些并不算自己下属的程序员,同时还要满足公司其它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管理产品运营的人必须成为领导的"领导",并且深入理解公司内部业务关系架构。 第二、要想成为一名强大的产品运营,关键并不在于你自己能提出多少想法,而在于倾听团队的声音,发现最优的工作方式,并决定如何将其运用到整个团队中。"根据个人在阿里、和艺龙的经验做到这一点需要借助各种产品运营文档来保持团队信息的对称,以下4个LineLian文档供转型程序员参考: 执行总结文档(ExecutiveSummary):关于产品运营团队在做什么的一份总结性、概括性的文档。是对产品的高度概述,让人们能够以最快速度了解产品。例如:阿里14年内部提出All in 移动时,整个淘宝母婴PD团队有个淘宝母婴执行总结文档。 Wiki页面(WikiPages):由产品、运营、技术、测试等部门编写,在内网流通,居于核心地位,是对每个具体领域的高度概括,包括项目进度以及要实现的里程碑。Wiki页面有每个分支部门的项目进度图以及按季度划分的时间线。例如:某智能家庭公司既生产智能电视、又生产VR设备还生产内容,这个跨越软硬件、强化内容运营的平台的核心文档均跑在Wiki上。 产品需求文档(ProductRequirementsDocuments):在程序员的眼里根据我自己的经历认真看需求文档的程序员不到1/3,而当程序员转型产品运营时PRD一份全面的产品规划文档,包括产品标准,产品特性,用户案例研究等,是一定要写的尤其是转型到智能硬件的程序员。 迭代计划文档(LaunchPlanDocument):一份包括所有执行计划的综合性文档,用来协调产品、市场、营运和开发等各个团队之间的工作。保证小步迭代、快速开发。 程序员跨过程序到达产品管理是程序员产品运营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这一步需要上述技巧,同时需具备沟通方法。例如:当产品经理意见不一时,是否认识到某个方案是因为自己对于问题本身的理解不够清楚。这时,"程序员"能否放下曾经的架子向产品运营坦言自己可能理解不到位。能否使得整个讨论的注意力都是放在问题本身,而不针对某个人。 #寻求最适合团队沟通的方式,确保每个人都能理解关键信息。 程序员转型的产品运营能认识到:"人们在提产品需求时常常只说‘我要你做这个。’实际上,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说明为什么要首先做这些。"因此跨越程序管理好这些需求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家充分理解之后,才能行动得更快。" 然后革新闭门造车到达运营意识 在互联网逐渐成熟的今天,当产品的代码可以量产的时候,产品的壁垒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产品的壁垒则需要一个持续的产品运营过程来辅助完成。拥有运营壁垒的产品才会更大的生存空间。 例子一:知乎,从产品跟技术上面的复制似乎难度不是特别高,然而想做成一个跟知乎同等影响力的网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是先抛开法律层面的约束通过技术每天都来抓取知乎的UGC的内容,也无济于事,因为社区的认知度以及氛围还有用户之间的关系链是无以复制的,所以即使百度出了新知加上以前的知道,还有人人新浪出的同类产品都没有做起来,因为运营的壁垒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任何有运营壁垒的产品能干掉他们的不是巨头只有他们自己,所以真正创业做产品的人听到投资人问如果BAT进入了你会怎么办,都会会心一笑,然后慢慢解释,解释到大半天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同样的一句话,我们的团队能做好产品同时也能运营起产品壁垒。 例子二:如今如火如荼的直播平台,仅仅到今年上半年已经有200余家直播公司在做,目前Line的朋友圈还有不少老朋友再销售直播平台系统代码。有直播平台的代码就能做出类似某克/客的直播平台了吗?答案是:"NO",因为你未必有某客的产品运营力度。 那么强大的产品运营壁垒是怎么构建的?这就需要一个兼具产品与运营的超强产品运营能力做出来,需要产品运营懂运营的重要性并在努力的执行如下产品运营思维。 第一:改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惰性营运思维 古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寓意"如果酒酿得好,即便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在做程序员(或者叫工程师,因为在微信公众号LineLian心目中工程师是个很伟大的称呼)思想里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我们总会认为产品如果做的技术够牛逼,技术够硬,所以放到互联网上就会有用户主动前来并且使用,于是公司会把精力重点放在如何把"酒"酿香,却很少重视产品推广运营,最后我们确实做了很多好的产品,但是却很少有用户知道我们的产品。 互联网产品和巷子其实是不同的,你的酒再香只能感染到身边的人,却无法让更远的人知道,一个互联网产品一旦大众化,就一定要把它宣传出去。 第二:改造技术超于业务运营的错误用人思维 一般程序员(工程师)普遍都会把技术能力作为产品的发展核心,所以在用人方面为了巩固产品的核心能力,频繁的招募更牛的技术人才到团队里,而对于运营人员,一般只会放2到3个人左右支撑整个商业模式,以前做项目的时候这样的人员分配是很合理的,但是到了互联网产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在这个产品体系里,技术的职责就是做好产品,越牛的技术人员,招募过来的成本就越高,而运营人员是产品体系里的业务线人员,他的职责是变现是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真正赚钱的是他们,程序员转型时要会算这么一笔账,增加一个技术人员就多了一份消耗,增加一个运营人员就多了一个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的人,显然为了公司更好的生存,用人方面还是偏运营的要更实际一些,产品做的再好没人给你卖,怎么把钱赚回来? 程序员转型时谨记产品的目的是找个更多的用户并愿意为之付费。 产品运营是基于互联网产品,以最低的预算、最敏捷的迭代、最优的路径、最高效的执行和最有效的手段吸引大批忠实用户,建立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壁垒,并最终取得产品运营成功的过程。 从立项前的产品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时的营销策略植入、上线时的各种营运推广、上线后的数据统计产品改进,从而制定一套完善的运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