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执行型的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化企业文化的要素


  有效的授权可以使下属企业自行解决子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问题,但是,在集团利益寻求一致的时候,将不同的子公司整合在一起需要进行一大堆的融合——不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融合——让每个人都了解他为什么在这个集团里,他能否认同这个集团的理念和价值观,他能否积极的配合、参与促进集团健康发展的活动。在这当中,我们必须注意文化融合的技巧,尤其是当它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有关的时候,因为我们最终要融合的正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这些管理行为是领导者最需要关注的。其次,是"身体管理",指的是领导者要亲自参与文化落地建设,让员工看到、感受到领导者对文化的重视。比如亲自为员工做文化理念的培训,比如参加文化活动并结合活动分享文化理念的价值。最后是"影子管理",毕竟领导者没有分身术,要让更多的员工感到领导者对文化的重视,需要将领导者讲话、视频的文化资料传播扩散出去。培训学习力通过培训帮助员工正确的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确切含义,以及文化管理方法等内容,进而引导员工采取符合文化的行为。阿里巴巴在规模尚小的时候,就不惜成本对新员工进行文化培训;海尔则通过海尔大学,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在操作上,需要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与制度,能够做到:及时的了解文化培训的需求;具备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丰富的课程库;高效的培训运作方式;不断地评估学员的学习状况、培训师的培训效果,以及整个培训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便持续改善。在培训中要注意三点:第一,针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或员工,设计不同的培训目标与计划。对高层管理者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文化与领导艺术、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与变革管理等内容。对中层管理者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企业文化与领导、管理技能。而对基层员工培训的重点是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员工行为守则、企业文化制度等内容。第二,把握员工习得文化的节奏和过程,并设计相应的文化培训。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开始的"记得住"、到"想得通"、"信得过"、"做得到"、"帮得着"、"教得好",最后实现"信得真"的目标。第三,采取互动性培训、行动学习等方法提升培训质量。教练驱动力所谓教练驱动力,就是培养企业文化志愿者,使其成为文化教练,发挥出自发的文化培训力量。
  近期,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深圳福田民营企业家联谊会、《民营经济报》等在深圳、广州两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论坛报告会,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深圳市中大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飞以"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到场企业家的关注。一些企业家被黄飞先生的"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理念和操作方法所吸引。广州某企业家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过去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少,但效果总是不理想,成为企业经营中的软肋,想改善,却找不到办法。所以黄飞教授的专题报告,让不少企业家立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由于报告会时间所限,黄飞先生之前对"企业文化的资本化经营"的一些具体细节并未展开论述,令与会企业家感到些许遗憾。为满足更多企业家的需要,记者对黄飞先生进行了采访。谁"抛弃"了企业文化?提起"企业文化",大多数人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务虚"的东西。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表现在指定一个负责企业文化的部门或个人,工作性质也局限在出几本内刊和一些宣传、教育和形象等表面工作。有些企业资金充裕,就搞搞员工旅游、办个晚会、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和厂区环境等等,不少企业家认为能做到这些就不错了,企业文化还能做什么文章呢?对这种现象,黄飞教授很担心,他表示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老板们并没有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员工也被排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之外,得不到重用。而在更多中小企业看来,企业文化完全是"有闲钱的时候就多搞搞,没钱就算了"的事情。黄飞认为,造成企业文化部门"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老板们觉得它"只花钱不赚钱","嘴上说重要,实际上并不重视"。所以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性质不能真正融合,生产营销部门也并不认同企业文化部门的工作。
  有的人质疑企业文化的存在意义,认为其讨论是无关宏旨的,这往往体现在那些日夜奔忙于具体经营事务的小型企业主身上;当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承认企业文化的概念,不管其从哪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但他们的出发点仍然建基于文化的抽象论或无形论。也即是说,在多数人看来,文化是无形存在的,并非具象的,而且是自发的,不可控的。这样的观点普遍地表明着许多人对文化现象的肤浅理解及被动心理。专业的态度应然认为文化是具象的,式微的,可主动整合操作的,甚至可以通过组织设计,通过制度创新来体现独特的企业文化。沟通机制的构筑、创新,有力地回击着任何质疑企业文化无法落实的观点。●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文化的传播网络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与繁多的手段。企业人员通过网络的新型沟通渠道营造了公司文化的新天地,并以此诠释着效率、民主、平等、畅通、愉悦等等价值。本文的重点无疑将着重阐述信息技术对于沟通机制创新的推波助澜。有效沟通方式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增加了很多的可选择空间。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择在局域网的BBS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更可以通过企业OICQ、MSN的聊天途径与同事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甚至文件的传送也无需离开座位,音频及视频的多媒体支持也使得不同地点的同僚们可以成功了创设学习型组织的议事模式……也许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国有企业或者年龄结构老化的其他类型企业中,这样的沟通方式并不很为高层管理者所接受,他们仍然习惯于通过制造不平等的单向沟通模式来得到权力执掌者的满足感。然而,对于七十年代及其之后的年轻的中层管理人员来说,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阅历背景使他们更趋向于资源共享的思考模式。
  关键词:执行型的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化企业文化的要素
网站目录投稿:夜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