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育领域出镜率较高的一个词:STEAM。到底什么是STEAM呢? STEAM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仅仅依靠某一种能力的实现,而是需要借于多种能力之间,比如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建造过程中,不但需要科学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产品功能,还需要好看的外观,也就是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才能,所以单一技能的运用已经无法支撑未来人才的发展,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 从而探索出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为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近期加入了Arts,也就是艺术,变得更加全面。 STEAM教育在美国的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大部分中小学都设有STEAM教育的经费开支,而STEAM也被老师、校长、教育家们时时挂在嘴边。在STEAM教育的号召下,机器人、3D打印机进入了学校;奥巴马也加入了全民学编程的队伍,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条代码;帮助孩子们学习数学、科学的教育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而且这五个学科,技术和工程结合,艺术和数学结合,打破常规了学科界限。 具体来说,STEAM教育不仅仅是提倡学习这五个学科知识,更提倡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STEAM其实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型,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我们敢于让孩子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与考试相反的,我们希望孩子们创造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鼓励孩子动手实践,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STEAM理论倡导孩子超学科学习概念,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相互碰撞中,培养各方面技能和认知,强调孩子的主动探索精神。 然而,没有体系,没有深度,停留在对科学实验或教学内容的拼凑,这是市面上的很多STEAM机构的本质。创客教育可以从小制作起步,但是这些机构却误把雕虫小技当作科技创新。孩子能得到的就是每个实验的一点点知识和好玩。机器人培训机构基本就是国外引进一套硬件,然后拼凑一些好玩的搭建的盒子,背后根本看不到对能力培养的体系,基本也就是一个高级玩具,个别机构更是直接买一套国外的硬件和课程,数年没有更新和研发,而且整套内容在国外已经被淘汰了。 我们为孩子筛选和是的steam课程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一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1、孩子的STEAM学习一定是基于现实问题 一个完整的STEAM教学应该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如果缺乏了这一步,STEAM教学的意义缺失了最根本的基础。 2、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孩子真正学到STEAM教育的精髓 真正的STEAM教育,是遵循科学探究的流程或工程实践的流程的,这是一个项目化的课程设,教学方式以项目为周期,带着孩子去探究或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内内在的综合能力的的目标。 这个过程中,孩子要能自己描述问题,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限制条件;接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找出前人的方法;在已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提出所有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筛选出最好的一个,建立模型;利用材料,创造出实物,实现自己的想法;测试作品;为作品作出评估,并进一步完善设计。这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二
成熟的评价体系 你去绝大部分机器人培训机构问他们的课程对孩子有什么作用,标准的回答是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你再问,是如何培训这些能力,到底有没有效果?基本上得到的反馈就是茫然了。 你去绝大部分的科学实验类的机构问同样的问题,他们会说启蒙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事实上,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是天生的,他们对孩子保持兴趣是有些作用,但是也仅仅如此。他们之所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 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更深入的思考,更谈不上教学体系。 这整个会导致课程和老师都是目标模糊,完成上课任务而已。 正确的有明确的评价体系,教学目标分配应该是三分之一的知识,三分之一的技术能力,三分之一的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需要明确的教学环节进行支撑。 你知道什么是STEAM教育吗?韩国是怎么做的? STEAM 是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五个学科的英语首字母组成的缩略词,这也暗示着一种学科间融合的教育路径。 科学和数学都是较为抽象、深奥的思辨性学科,技术、工程和艺术则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将这几门学科融会贯通了,STEAM 就能培养学生"另辟蹊径"的思维,也能让他们更享受学习的过程。 学科间融合的教育模式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事实上,STEAM 诞生于2009 国家课程改革的母腹之中,在该课程的"整合性科学"章节,STEAM 被频频使用。整合性科学课程已于2011 年正式生效,给韩国小学和初中的科学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 旧版的科学课程将科学科目严格划分为四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除了以断裂的方式列出各领域的大事年表、事实性知识、原理原则类内容以外,这四门科学课不再提供任何背景知识,更别说用学科间融合的思想来"叙述故事"了。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整合性科学课程则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讲起,随后导向地球的诞生和太阳系的形成,接着是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演化,再接下去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化历程,直到当代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课程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万物演进的历程,并将之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通过学习新的科学课程,学生得以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科学、技术、宇宙、自然现象、生命形式、现代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多元、灵活而深刻的思考。 以前,地球表面的构成及其大气层的具体组成等知识,都只能在地球科学课上习得。 现在,同样的知识点却能和物理运动、潜在能源、元素周期表或气体的性质融合在一起,学生们完全能在一堂课上"一网打尽"。 此外,原先在科学课本中缺失的现代科技相关知识,如硬盘、视频呈现、数码相机、纳米材料、气候变化,占据了新版科学课本的半壁江山,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不过,融合上述科学子学科的路途却没有那么平坦。对于一线的科学教师来说,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融为一炉绝对算得上一个崭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整合产生了冲击波般的效应,习惯了分科教学的教师们都有点懵。 因为要自如地驾驭新科学课程,教师们得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补充更多的知识,况且,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上科学课,他们也不那么擅长。 就连研发课程大纲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了推行新课程的棘手之处,他们得相当谨慎地安排各门子学科在科学课本上出现的顺序和频率。 举例来说,整合后的科学课本第一单元包含了宇宙诞生的内容,下一个单元要讲地球和太阳系。在这两个单元中,地球科学唱主角,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开心了;但是从物理或化学教师的角度看来,自己领域的内容被削减了,地位降低了。 好在教材研发人员在审慎思考、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推出的新版科学课程虽然在各子学科的内容分配上,无法实现"平均主义",却极大地满足了整合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