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过端午节,日本和韩国也会过端午节,当然他们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那在古代,除了汉族,别的民族过不过端午呢?今天就以契丹举例,看看当时辽国人有没有过端午的传统。那这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小知识点,大部分朋友平时都不会关注,而且历史上契丹人已经融为汉人了。各位比较好奇的小伙伴可以先来了解一番,一定不要错过啦。 1、"讨赛伊尼" 采艾刚蓬讨赛离,大黄汤熟泛琼卮。合欢定荷君王宠,缠臂新添五彩丝。 这是古人吟咏辽代契丹人过端午风俗的诗,看来端午节不仅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一千年前,建立大辽王朝的草原游牧民族契丹人也过端午节。 契丹人的民俗节日,往往与其自然崇拜、民族习惯有关。 契丹人称端午节为"讨赛伊尼","讨",就是五,"赛伊尼"是月,即五月也。 端午节这日,契丹皇帝朝仪升坐,夷离毕(类似参知政事)三叩向契丹皇帝进献七色艾衣,上面放一束蘸过泉水的艾蒿,皇后以五色丝线缠绕皇帝手腕,随之系上"合欢结",象征夫妻白头偕老,皇族与后族位高者上前,给皇帝在腰间系上"长命缕",寓意健康长寿。 随后皇帝要赏赐皇族、后族,蕃、汉大臣三种颜色的艾衣。 这天宫中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渤海厨师要献上专门以艾汁和面制作而成的艾糕,能够祛毒健身,还与众臣共饮"大黄汤"。 叶隆礼的《契丹国志》中的《岁时杂记》中有记载,《辽史》中也有相类似的记载。 2、端午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条青。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这诗,就是描述契丹人在端午节这天举行的"射柳"活动。 契丹人射柳,源于本民族旧俗"瑟瑟仪",是一个祈雨的仪式。 瑟瑟仪又源自游牧民族古老的"蹀林"习俗。 皇帝先射一箭,随后"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之后,开始"射柳"比赛。 《金史》中记载:"行射柳,击球之戏,亦辽(契丹)俗也,金因之。凡重五(端午节)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令一位皇族"驰马前导",参加射柳的依次序"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射断又能驰马用手接住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中者为负",整个过程"伐鼓以助其气",场面十分宏大。 射柳结束后,胜出者皇帝赏赐金帛,负者则要扒下衣服以羞辱之。 清代诗人查嗣瑮追思辽代契丹人端午风俗诗曰: 球场射柳马如飞,艾叶催装七事衣。传是民间儿女节,耍青才罢送青归。 3、端午节击鞠 芳草烟景早朝晴,使客乘时出前庭。回杖飞空疑初月,奔球转地似流星。 左乘右碍当门竞,群踏分行乱雷声。大呼伐鼓催筹急,观者犹嫌都易成。 契丹人端午节要"击鞠",也就是"打马球"。 "鞠"是中国古代人们玩的一种皮球。《汉书》载:"蹴鞠刻镂"。颜师古注说:"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这"韦",指熟皮。蹴,就是踢。蹴鞠是用脚踢皮球,《水浒传》中的高俅就是"蹴鞠"高手。而契丹人的"击鞠",就不是用脚踢,而是骑在马上使用长杆去"击"球。并且这球也不是用皮革缝制而成,是用木料做成的。 这"击鞠"可以说有颇多讲究,一要有精熟的马术技艺,二要精熟的击打技巧,三要有准头,要能打进"洞中"。 契丹人在京城与州府都有专门的"球场"。据史料记载:击鞠比赛,"各以所常习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参加击鞠的分为两队,共同驰马争抢击打一个球。 "先于球场南立双桓,置板,下开一孔为门,而加网为囊,能夺得鞠击入氼囊者为胜",也有的在南北两端各设一门,"互相排击,各以入门为胜"。 这球拳头大小,"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朱之。" 皇帝高兴,也会"与大臣分朋击鞠",对于胜利一方,皇帝给予奖励。 看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节日。 作者:陈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