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本解读中的自主体验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文本解读中的自主体验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课程目标及理念发生了转变,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教学中除了继续追求以往所注重的知识与能力外,还特别强调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粤教版),通过活动单元的设计以及各单元中多种表达交流活动的设计,为这一理念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提供了契机,同时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新特色。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解读这一环节的处理,也更应突出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特色。为此,笔者在为汕头市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上必修二《我的母亲》的一节常规课上,在突出学生自主体验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一课是粤教版必修二活动单元——“体验情感”这一活动主题下的一篇基础阅读篇目,且该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多值得学习与鉴赏的地方,因而这篇文章中一些表现力较强的语句及多处细节描写是该节课(《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解读的重点,其中对“母亲的眼泪”这一细节的理解更是解读的难点。
  案例回顾:
  片段一: 课堂开始时,本人在复习引入之后提醒学生:“上一节课中,我们通过对作者叙述的几件关于母亲的琐事的解读,了解到母亲是一个勤劳诚实且做事认真的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且与子女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特点,作者是通过一些表现力极强的句子以及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这些语句以及细节描写的解读品味,揣摩人物的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请同学们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你自己最欣赏句子进行赏析。注意,只要是自己欣赏的就可以与同学分享。”
  经过五分钟的自读、感悟时间,学生开始跃跃欲试。陈施霖同学首先发言:“我认为‘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是个表现力很强的句子。‘黑如铁’和‘雪白’是一个对比,有力地写出了母亲那种毫不敷衍的性格特征。”笔者顺势引导:“陈施霖同学认为这个句子通过对比,突出了母亲毫不敷衍的性格特征,这组对比,利用了‘黑’‘白’的反差,给了我们视觉上的感受。此时,你能否通过联想,为我们描绘这幅画面呢?”   陈施霖同学进行了短暂的思索后,继续发言:“嗯,我似乎看到了母亲背对着‘我’   坐在小凳子上,不停地使劲地搓洗着那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时那个操劳的身影,在她额头上还渗着密密的汗珠,母亲不时举起湿漉漉的手,用挽起的衣袖擦着汗……”笔者进行了简单的点评:“陈施霖同学的联想非常合理自然,场面叙述也很细致感人,我想,这就是一种共鸣。李烨同学应该也是一位做事毫不敷衍的女生吧?”同学们纷纷笑着表示赞同,之后又各抒己见。
  片段二: 交流中,赵钦浩同学找到以下几个细节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写出了母亲不怕吃亏的性格,即使姑母生前对母亲处处刁难,可母亲在姑母逝世的时候并不记仇。”“‘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这一段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为了让儿子有出息而奔波劳碌,筹到钱后送别儿子时又充满着不舍,而儿子有成就时,母亲又流下了欣慰的眼泪。”“‘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写出的是母亲送别疼爱的女儿时的不舍。”
  笔者发现,在这些句子中都涉及了“母亲流泪”的细节,这也是笔者这一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笔者对赵钦浩同学的解读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并借机引入教学重点:“赵钦浩同学对文章的解读范围较广,而以上的细节中都涉及到母亲的眼泪,不过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最后一个细节,刚才赵钦浩同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我还有一个疑问,母亲对于自己的子女都是非常疼爱的,但前面母亲在送走‘我’的哥哥或者接他回来时,都是用了‘含泪’,送‘我’去读书时也是用了‘含泪把我送出门外’,唯独送别女儿时,她把眼泪强忍住了。这是为什么呢?”
  片段三: 同学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陆续有同学尝试回答,不过答案有些表面化。后来,陈思敏同学的发言激发了在场学生的联想,展开了更深入地思考。她说:“母亲对自己的子女都是充满爱的。但是当女儿出嫁的时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她不能哭,所以忍住了泪水。”   杨凯辉同学紧接着补充:“母亲怕女儿在这时候也哭出来。”“我们女孩子比较容易流眼泪,尤其在出嫁的时候,电视上经常看到女儿出嫁时,母女经常都会抱在一起哭。而老舍的母亲不想让女儿太牵挂、担心自己,不希望女儿出嫁时感到伤感。”林娉同学继续补充道。“同学们说得很好,对文本的解读能够把自己放在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心情,进入角色。女儿出嫁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有高兴也有不舍。而且作者在前文已经说过,如果一定要说母亲有所偏爱的话,那就是更爱三姐,而最爱的女儿出嫁了,作为母亲,内心的感情当然更加复杂。在此情况下,母亲不想让女儿担心、牵挂自己,也怕女儿会跟着自己流泪,所以努力忍住泪水,而这也正体现母亲对女儿的爱。而面对着有泪不轻弹的儿子们,慈母落下眼泪,儿子们依然可以坚强地忍住心中复杂的感情,安慰母亲,辞别母亲。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解读,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分析非常到位,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此时,同学们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师生在交流各自理解的过程中,互相补充,教学相长。
  案例分析: 这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在以上的三个教学片段中,笔者收获颇丰。
  首先,文本解读应注重学生的理解性体验,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当课堂开始时,笔者明确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后,强调了同学们解读的重心是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回答问题时更注意内心的感受,而非答案正确与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自主体验的平台。陈施霖同学对“母亲洗衣”画面的描述,正是她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文本解读与生活体验结合,体现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这也正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性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更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但这却比教师的讲授来得更深刻。
  其次,在解读过程中,借助学生的发现性体验,寻找课堂切入点。学生的发现性体验,是指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主发现阅读鉴赏点,以发现为前提的阅读体验。片段二中,赵钦浩同学对文章中的几个细节的解读虽然比较零散,但正切合课堂教学重点,笔者捕捉到这个契机,将其作为课堂切入点,过渡自然,且能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铺设台阶。
  最后,鼓励学生个性化体验,实现教学相长。个性化体验是指由于读者的个性及经历各不相同,使得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会产生具有个性特点的理解与体验。片段三中,师生表达出各自的理解,互相补充,理解不断充实,不断深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基础,他们通过个体解读中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直观感受,并在解读体验中学会发现问题,而教师在课堂中也正是通过学生的交互,通过他们对问题的发现来完善教学流程的。同时,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所获得的个性化体验,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体验,且是不可代替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的参与,为学生自身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自我体验的空间,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网站目录投稿: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