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笔者恰在某中小型教育机构任教育咨询工作。在招生时,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家长们都希望能借助暑期培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大多数家长并不清楚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和适合孩子的教育内容。笔者所在的机构以提供绘画、书法、武术、跆拳道等课外兴趣课程为主,近期也推出了奥数、作文等学习类课程,然而这些学习类课程却几乎占据了机构生意的半壁江山。 一位上门咨询的家长不假思索地给儿子报了奥数班。本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笔者希望能发现这个孩子的闪光点,当询问孩子是否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孩子没有立刻回答,在一旁自顾自地摆弄着一个机器人模型,而当我说明,这里的机器人课可以学怎么设计这个机器人时,孩子立刻两眼发光,苦苦哀求妈妈报名。可僵持了几乎一个小时,家长仍然坚持实用主义不动摇:"奥数有用一点,这个有什么用!"最终还是拒绝了。孩子兴趣的萌芽被无情地扼杀,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遗憾吗? 笔者认为,家长的行为跟社会追求高效,讲求实用的风气不无关系。家长看重孩子的成绩,认为成绩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出路,孩子成绩不好时应该"笨鸟先飞",在暑期赶紧追回或者提前学习。当孩子成绩不错时,又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期望无限,暑假也要让孩子把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过度强调实用主义,对孩子成长的自然状态造成了压迫。 不少家长对兴趣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一旦孩子成绩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于是不管孩子的态度,一味地将暑期兴趣课"强塞"给孩子接受,让孩子"被兴趣"。家长们的一厢情愿使孩子的兴趣被"阉割"。孩子不应该被作为木偶来培养,而应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视为独立、自由的个体,自主学习也应该作为他们的自然权利之一,与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拥有同等地位。无视这一点,家长很可能会剥夺孩子心智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