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语新解全译本读后感字


  《论语新解全译本》是一本由万卷出版公司著作,32,8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6-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一):国学经典的璀璨光芒
  记得初中课本第一次看到古文就是《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恐怕每一个人,对于这几句都是耳熟能详,都能随口就来的。而在世界上,孔子学院数不胜数,很多外国的朋友都加入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并以在孔子学院而感到自豪。
  《论语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二):通于古今,无物不然
  众所周知,《论语》集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东方圣经"。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大众渴望阅读国学经典著作,对《论语》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文字语言水平的限制,普通人阅读古人的注本诚然有些困难。这是因为《论语》完成于先秦时期,距今已两千五百多年,当代人学习《论语》之难,一是不了解其时代背景,因之不了解其所反映的事实,不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字句上的困难,词语变化,语法有异,不能读懂其所表达的意义。
  因此,各种《论语》的现代注本、选本、白话本,在市场需求的大潮推动下,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然而要找到一本能够帮助大众全面正确地了解、认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论语》注本,却又不禁让人望书兴叹。它们要么是吸引人眼球的戏说,歪曲庸俗化了《论语》;要么就是学者式的"深挖""引申",复杂繁琐的解读让人望而生畏。
  《论语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三):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由孔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传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以语言录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此书在古代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必读之书,读《论语》必兼读注,且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著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三、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结集。何晏《集解》收入《十三经注疏》,宋以前人读《论语》,大多都是看这个版本。到了明清,则主要读朱熹所注解的《集注》,之后到了清代,改正了朱熹《集注》的错误,后以《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为主。《论语》距今两千多年,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刘氏《正义》距今两百多年,时代在变,人之语言观念亦随之变化,如何用今代语言观念阐释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遗训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悦而解。
  书虽取名新解,但并非是自创新义,掩盖诸儒。主要是以时代之语观念重新解读论语,古有古之观念,今有今之理解,因此以新解来概述。本书以通俗直白的语言,凝练的文字,揭开《论语》背后的面纱,还原一个有血又肉的孔子。书中自有黄金屋,《论语新解》带你飞向孔子的课堂,认识那个循循善诱的古板导师,了解那个对朋友正直、坦率、宽容的人,再现他生活的细节。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论语》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且还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着孔子为中心,《论语》还成功刻画了孔门弟子的形象。有着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等。这本编撰体例包括原文、译文、人物链接、古语智慧等四个部分。其中"古语智慧"是这本书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根据现实和历史的轨迹,以随笔形式抒发编者研读的心得与感悟。
  《论语新解全译本》读后感(四):子曰
  说起《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古代科举考试四书,《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应了儒家的思想中心,一直以来都是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天书宝典。现代人虽然已经不再系统学习四书五经,但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我们,当年《百家讲坛》于丹老师讲论语的时候,可谓是万人空巷,这也证明了这本书的魅力之大,古语讲半部论语治天下,更加突出了它的作用非凡。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了解《论语》都是从中学课本上的几则短句,而且论语本身也都是短短几句问答之间给人答案,传递思想。而且因为这些学生们平时提问问题的时候大都是偶然见到或者想到一些问题就随口问出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问题不会集中与某一方面,其内容包罗万象,蕴含了许多人生智慧,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论语的时候解读,不同人以及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在现代生活喧嚣的旅途上,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圣贤的智慧和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文人的思想之根,只有思想根源坚定,才能开出智慧的花。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讲如果用政治手段和刑罚来治理人民,他们虽然会遵守规则,但是不会有廉耻之心,而如果用道德礼教来教化人民,他们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还会养成良好的品格。我们一直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我们的民众就懂得礼义廉耻,这也是与孔子儒学的教育分不开的。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可以称之为君子,好的品德也可以成就好的事业。 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无数读书人的启蒙老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就认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子曰:知之为知之,是知也。学习容不得丝毫的注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造假狡辩是学不到真正的本事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只要我们对它充满兴趣的时候,再学习起来就变得非常简单了,人的学习需要正确的引导,我们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总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这十五个字就可以概括,而且中华民族园的传统美德也可以用这十五个字概括。每一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非凡,它是我们古代的三纲五常,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一本《论语》,为什么称之为圣人书就是因为它为我们这个民族塑造了精神的骨骼,可以让我们堂堂正正的屹立于世。
  《论语新解全译本》读后感(五):通俗直白,方便易懂的《论语新解》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至此,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把火便烧了近千年,要想得窥儒家之原貌,便绕不开这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孔子与《论语》二者之间的关系,实在太过紧密,说到孔子就会想到这部著作,而谈到这部著作必会提及孔子其人。孔子带着他的诸多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惜乎生不逢时,最终只能回归到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中来。又何其有幸,正因其执教有方,经过其弟子的整理,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而宝贵的资料,让我们能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师生对话,或弟子间的对话等,从侧面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去了解一个真实的春秋时代。
  面对这么一位彪炳千秋,光耀千古的大思想家,身为中国人的我,家中早已藏了一册《论语》,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我比对起以前的那本《论语》时,意外发现,同样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不过是由思履主编。而这本由倪可译注的《论语新解》同样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还是没有经受住《论语》的魅力,再加上对《新解》的好奇,促使我再次走进了这本《论语新解》,再次走近了孔子。
  翻开《论语新解》,从《论语》的古语译读内容来说,基本上与以往的翻译没有太大的差异。从完整性来看,本书应该是全译本,而非有的非正版书籍所录的那种缺胳膊少腿型的节选本。之所以特别厌恶那种丢三落四的版本,实在是因为自己曾经贪图便宜,买到过盗版的节选本,本就不多的《论语》,再给做些截肢手术,裁剪一二,就让人特别难受了。而《论语新解》则是完整收入了《论语》二十篇里的内容,让《论语》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最大的亮点并不在于对《论语》的翻译,毕竟传承了两千多年书籍,其翻译几乎定型,大方向上基本改动不大。关键在于生活于现代的我们如何去更好地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智慧。在《论语新解》中,倪可用他的"古语智慧"给我们展示了类似随笔性质的研读心得和感悟,让我们能够通过今人的感悟,更清晰直接地了解经典,更好地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毕竟谈及经典,除了敬仰之外,更多的时候还有一种对文言的畏惧,而这种畏惧恰是阻了我们亲近经典,深入了解古人思想的一只比较大的拦路虎。如今除了有对原古文的现代翻译,还进一步增加了与时俱进的现代人的理解,这只拦路虎的威力就此小了不少,也更容易让我们走近孔子,了解他的诸多思想。
  在《为政篇》12节中有这么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器。"
  如果仅按字面意思翻译来看,非常简单。就是孔夫子他老人家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那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而其深层意思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或对儒家思想了解不深的朋友而言,这就是一句非常难于理解的话了。
  古语智慧: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是能够肩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的人。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当博学多才。孔子的这一论调在今天仍然适用,作为掌权者,管理者,必须能够通观全局、领导全局,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从上面的解读,我们就能够从字面意思再深入一层去理解为什么孔子会说出"君子不器"这一潜而未发的话了。也就能够明白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这件事被记录在《公冶长篇》第4节里: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我是个啥样的人哈?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你呀,是器呀。学生不干啦,这器可多了,你可得给我具体说明是啥器呀?结果老师就继续说啦,是瑚琏。嗯。都带了玉字边,这瑚琏是啥呢?是国家在举行祭祀大典时要用到的一种礼器,非常精美。孔子用瑚琏来指子贡才智出众,堪当重任。可是别忘记了,前面孔子可是说过"君子不器"哟,所以其实在老师的眼里,咱们的这位非常牛叉的端木赐兄弟,依然不符合孔子眼中的君子标准哟。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不器"的领导者,掌权者。从这里似乎也能看到孔子对治国理政的统治者的要求隐现其中。
  在《颜渊篇》中,我们从前几条语录会发现,不同的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夫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否就能因此得出孔子的"仁"是没有固定答案或言今天所谓的标准答案呢?这恰恰反映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他的答案也是各不一样的。对于敬师好学的颜回,孔夫子是这样回答他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颜回也确实老实按着老师教的去这么做了。所以他也是孔子特别得意的门生,孔子止不住地赞叹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反观司马牛问仁于孔子,孔子的回答就非常有意思了。"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古语智慧:孔子不喜欢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演说家,他喜欢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弟子。夫子曾言:"君子不忧不惧",一个人倘若能内心恬淡坦荡,心底宽阔,"内省不惧",还有什么值得去劳神忧愁和恐惧的呢?做人端正,行事光明磊落,为官清正廉明,心底无私天地宽,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平时克制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的欲念,如此便能修养仁德之心。
  如果我们只是看译文,而不去看"古语智慧",那么对于这样简单的一段对话,我们似乎咂摸不出它的味道来。可是当我们去看译注的阅读心得之"古语智慧"时,就会发现,原来夫子是在因材施教,针对司马牛这位门生的多言毛躁的特点,夫子在教他要谨言慎行啊。所以本书最大的亮点"古语智慧"不可不读,此实为打开《论语》这扇大门的钥匙,由此,我们能走进论语,亲近孔子。
  《论语》中的内容有太多闪光的思想等待我们去挖掘,就让我们跟随倪可的译注,走进《论语新解》,走近孔子,亲近经典吧。
网站目录投稿: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