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消费信贷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利润的增长点。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忽视了风险,在对消费信贷的审核方面放松、简化手续,必然会造成各大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当达到一定的量时会出现很多的负面事件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消费信贷所出现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信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一、中信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经济效益,但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中信银行的一些分支行对于消费信贷的风险意识不足问题便逐渐暴露出来。虽然消费信贷在中信银行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正规的制度,但是由于扩大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分支行的负责人往往忽视了对于产品体系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基础,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分支行在信贷方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单独的个贷客户经理,混岗操作,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并且基层收息工作思路不扎实,不能科学地制定分类、分步骤、均衡的收息措施和计划,一到考核时慌不择路。一级分行贷款部门的检查流于形式,往往忽视对上报资料真实性的关注,对于一些有明显疑点的问题也为作深入调查核实。上级机关往往只是行政式的指标管理,不能再下达具体指标时配合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其结果是一级压一级,只要结果不看过程。而这些归根到底就是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所致。 2.监管制度不完善 中信银行在贷前调查贷款者的负债能力方面,其中包括基本收支、已有贷款情况、抵押物价值、担保人资格、风险偏好等基本信息都只是来源于其提供的信贷材料,而对于贷款者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贷款者的投资偏好等都无法考量。并且合同内所约定的贷款资金用途是否能履约使用、担保人的负债能力是否充足、贷款者提供的抵押物是否存在瑕疵、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是否可预见均未考虑在内。 3.消费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 中信银行的风险部门技术尚不成熟,缺乏专业的风险技术人员,加之消费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不够健全,仅依靠于银行内的业务和审计等部门的贷后监测。因此,银行对市场、资源、客户群体、产品结构、地区性等风险无法及时地预测防控,加之总行对基层分行的管理距离过长、传导机制尚不完善等缺陷都是导致风险出现的原因,同时中信银行采取矩阵分类法考虑资产质量也较为欠缺。另外,中信部分支行在争取短期效益方面,已近忽视了长远发展,在调整贷款的占用形态方面较为随意,存在的信贷风险极大,例如仍会发生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等类似不规范情况。 (二)外部问题分析 1.信用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银行对借款者的收支的完整性、稳定性等方面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因为我国的信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另外,我国司法实践案例中不乏维护借款者的情形,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保护仍有很大的欠缺。并且现行的法律条款一般只都是针对公司法人设立,很少能出现有针对个人的项目条款,对失信者的惩处并无实际意义且很难有直观的效果出现。此外,个人消费信贷的额度一般较小,司法机构也不予受理小额债务,进而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追讨权益受损。 2.市场的不稳定性 市场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市场不稳定情况发生,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风险,客户的资产价值发生变化,以及市场流动性降低。目前房价的不断攀升并不存在这种市场风险,相比汽车贷款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该类贷款的价格波动极不稳定,因为汽车在几年内就会迅速贬值,贬值后的汽车价值无法跟尚未偿还的贷款相比,同时还受到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冲击,另外,合资品牌的汽车价格也有大幅下降,如此便大大增加了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借款者将汽车直接抵押给银行,而银行的信贷收益也没有办法能够实现,最后还有可能为了处置借款者的抵押品行而产生其他额外支出。 3.利率的不确定性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央行也采取了各种利率市场定价机制措施来推动利率市场化,如此一来,未来利率的预测就将更加困难了。而银行还款利率的大幅变动也会对消费者的还贷情况产生一定影响。 银行的还款方式一般只分为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两种。在这两种还款方式中,月利率是决定性因素,月利率一旦提高,消费者的还款压力就会增加很多,从而产生违约风险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完善中信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一)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内部问题的建议 第一,不断加深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规划的引导宣传力度。在银行人员学习教育中,要经常从行业形势、企业形势方面提高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让每位工作人员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意识到风险管理对银行的重要性;其次,从企业文化入手,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西方国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见,消费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可控制的,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金融市场,中信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必然要重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中信银行必须要实行"三查"制度,贷款前,争取获取更多关于申请者的详尽资料,严谨分析信用数据,可以采取科学风险分析法或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等方法。通过评定申请者的信用等级,减少对信用等级较差者的放贷数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另外,要对贷前获取的资料可靠性、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也要及时知晓贷款者的贷后偿还能力,在贷后,还要了解贷款及时归还状况、资金的使用现状等,避免不良贷款的出现。一旦发现不良贷款,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除此之外,采取规范性操作,遵循审贷分离制度、平衡制约机制。 (二)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外部问题的建议 完善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保障体系,开展层次性立法,为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依据。由于消费信贷业务涉及的主体较为丰富,为保证有法可依,务必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各主体权利能够受到充分的保障,主体之间的义务能够照实履行。逐步建立起针对商业银行与借款者的层次性法律体系,协调好两方利益并统一起来,保证各环节都有法可依。同时,司法环节更要有法必依,只有这样,法律意识才能成功设立起来,法律的相关作用才能在消费信贷中得以体现。 在现阶段,我国要积极建立起完备的个体信用贷款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讲:一是对个人方面的考虑,担保人进行担保,然后开展贷款业务;二是对社会服务方面的考虑,以社区为组织单位,成立起相关担保机制。三是对政府部门方面的考虑,政府作为主导的担保机构,是各项机制能够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还可以利用市场,来设立一定的保证基金,这些基金可以持续为贷款者提供担保。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有了相关的担保公司成立,能够利用第三方的介入来转移风险,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担保,例如利用住房担保公司,对住房贷款担保制度进行一定补充。消费信贷的担保制度会慢慢减轻风险的威胁,尤其是与个人有关的信贷业务,可以使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有更长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罗斯(Rose,P.S.).(美)赫金斯(Hudgins,S.C.).商業银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王震蕾,秦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16 [3]巴曙松,邢毓静等.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徐伟宏.信贷业务标准化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 [5]王占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6]教育部,稽核监督局组编.稽核检查案例汇编(第三辑)[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